什么叫太极推手

2024-05-21 02:00

1. 什么叫太极推手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独特的训练方法。架子开始练得著熟,身法渐能把握,由外而内寻求松沉,就须学推手。推手可以验证架子是否练得正确,找出自身毛病(丢顶)所在,再回到架子上改善不足之处。能反覆的在推手及走架两方面追求,才能有好的进步。在推手时,不应以胜败为目的。胜者应思考是次得胜是否全依太极拳的道理去做?败者亦要思考自己为何会败?那裏出了问题?学拳,我们应时常本著「宁循理求真,不逆理争胜」的精神。

练架子有一段日子,往往都有良好的感觉。觉得自己很松,拳打得很好。可是一推手,身体处处僵硬,练架子时松的感觉不知跑到那裏去了。可知,没有经过压力下的松只是假象。真的松要在推手时,有压力的情况下将身法一样一样的练好,才能慢慢的将几十年用力的习惯戒掉,走向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方向。这是换劲。这段路漫长而艰辛,要有恒心,坚强信念及努力才能有成。

拳式只是工具,走架是练功,推手是验证。练拳不练推手就永远进不了太极拳的大门,更不要谈太极拳在武术体用了。在中国武术之中,只有太极拳主张不用力打人。这种理论,与日常用力的习惯相反。在一般人眼中,是天方夜谈,不可能的事。太极拳流传已有数百年,有这种论据,自当有其道理。用力是我们发出能量的惯常方法,难道除了用力,便没有其他发出能量的方法?要找出真谛,只能随太极拳的练习方式去慢慢体验。

推手除了能增进身法的水平,另一个目的是练劲。常见学习太极拳有年者,仍未能分辩劲与力。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是其主要特色之一,实不可不分析清楚,否则学者只会跟太极拳背道而驰。力要经过骨发,往往陷於肩背而不能发;劲则经筋、皮肤及肌肉发放,可达於四肢。力为有形,劲则无形;力方而劲圆;力涩而劲畅;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浮而劲沉;力钝而劲锐。此力与劲之不同也。阳劲以刚胜;阴劲以柔胜。如大风过处,百草俱偃,此为少林拳中之上乘功夫。太极拳亦然,全尚柔劲而不尚拙力。其人呆力愈大愈厚,则巧劲愈小愈促。太极劲以松空为主,能松空便能圆活,劲由柔转巧,由巧至神妙。虽云太极拳至大成时,仅尚意不尚劲。然初学者,升阶有级,入室由门,必须从劲著手。拳经云:「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後愈练愈精,而阶及神明」。因此懂劲是习太极拳的一个大目标。

什么叫太极推手

2. 太极推手是什么

 太极推手是什么
                      太极推手是什么,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对于太极拳的了解比较的少,太极拳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武术,有很多的好处,对于我们的身体是有利的,经常的练习太极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加的好,下面一起看看太极推手是什么。
    太极推手是什么1     一、太极推手是什么 
    1、推手,永年旧称“打手”,本文依然沿用“打手”称谓。打手是走架训练的补充、继续与深化。“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
    2、走架是同无形的人进行打手,打手是同有形的人进行走架。两者心态须保持一致,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3、姚继祖(1917年一1998年)曾说“推手是进行太极拳技击技能实战训练的一种形式,是学习太极拳法以致应用的中间途径”。
    4、它与实战有相当的距离,仅是提高太极拳技击功夫的一种主要手段。
     二、太极推手十五法 
    1、以手指敌人中心,手不能用,肩肘指之,肩肘不能用,心意指之。
    2、遇刚则柔,而刚要紧在其后。
    3、进手时要用螺旋力,静动不离粘连黏随,追风赶月之意。
    4、彼螺旋,我亦螺旋而进之;进时须垫步。
    5、不得已而退时,须用己手掩护敌手,整身则退之为要,所谓“雀跃”也。
    6、两手用力要平均,如抱球状;不可此手有力,彼手无力。
    7、如甲手势失败时,则须快进乙手为佳。
    8、敌手击来时,不必惧他;只须顺其势,借其力而击之。
    9、顺敌劲之梢节,直到敌之中节,进击敌之根节要紧。
    10、动手时,务以周身成一家为要,不可用局部力。
    11、敌人取我之中节时,须用全体变中以应之。
    12、手不得到敌之根节时,不可发;周身圆动力打去。
    13、全身动作,时时以划圆圈为主,然圈越小越佳。
    14、手腕要灵活,如蛇吸食之状。
    15、腰间要灵活,如蛇缠物之形。
    太极推手是什么2     练习太极拳有什么好处 
     1、对呼吸:拥有“开阔”的心胸 
    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肺组织的弹性好,胸廓的活动度也大,同时还会增强肺的通气功能。
    太极拳,多半是以腹式呼吸为主,呼吸深长均匀,在反复的动作中,腹肌和膈肌经常运动,因此可以增加透气功能。又能通过腹压有规律地改变,使体内的血流加速,增进肺泡的换气功能,这些都有助于保持老人的活动能力。
     2、对骨骼肌肉:矫正脊柱 
    习练太极,对我们身体的脊梁骨脊柱,有很明显的锻炼效果。练太极几乎每个招式都会用到腰,长期的积累下来,对脊柱的形态和结构有良好的作用。“很少能看到练太极的老人会发生脊柱畸形的,驼背的也很少。
     3、对消化:机械刺激,预防便秘 
    因为中枢神经系统主管着体内的所有系统,因此经常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隔山打牛”的效果,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改善消化系统的仅能,还能避免因神经系统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运动、分泌、吸收的紊乱。
     4、对心血管:消除瘀血的良方 
    太极拳的动作很多,包括了各组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还包括着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膈运动。这些动作组合在一起,就能加强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的瘀血现象,是一种消除体内瘀血的良方,同时,加快血液的流通,也就改善了血液循环的状况。
     5、对中枢:优化大脑“软件系统”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用意”,注意力要集中,对大脑活动都有良好的锻炼作用。从动作上来讲,练太极动作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要上下不乱,前后连贯。因为动作有时较复杂,所以需要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无形中,就一次次地优化我们大脑的“软件系统”,加强了系统的工作能力。
     6、对物质代谢:打击胆固醇 
    太极对身体的影响往往都是潜移默化的,对待胆固醇也是这样。打太极拳对脂类、蛋白质类以及无机盐中钙、磷的代谢,有良好的影响。打太极也会影响物质代谢,可以说是运动防老。

3. 太极推手的介绍

太极推手也称打手、揉手、擖手,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与太极拳套路是体与用的关系,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后来其他一些武术派别也吸收了这一练习方式,产生了各种流派的推手。清代流传的拳谱中有一首《打手歌》这样写道:“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拔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静动相随”

太极推手的介绍

4. 太极推手问题

学习推手要循序渐进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明不论学习什么学问或技艺,都应从点滴做起,循序渐进,先打好基础,再求进一步的发展。学习太极拳推手当然也不例外。可是有的人爱走“捷径”,不从单手推挽学起,而直接从四正推手开始。结果往往练习多年,依然分不清掤、捋、挤、按四手;不是“四手不全”,便是“四手不正”。本来学习推手,在姿势正确以后,首先从“听劲”和“换劲”入手,关键在于引活劲路,懂得沾、粘、连、随,不犯顶、抗、瘪(原作“匾”,一作“扁”)、丢,熟习柔化斜闪,然后再试劲发放。
而今有些年轻人,往往一学推手便热衷于发劲,与人推手时,拙力僵劲充满经络,全凭蛮力硬推硬拉,这样最易发生误伤,更谈不上提高太极拳推手的技艺水平了。因为太极拳推手纯是一门技巧之学,如能单凭力量胜人,那义何来“耄耋能御众之形”和“四两拨千斤”之巧呢?
所以前辈太极拳名家对推手教学,历来强调循序渐进,反对囫囵吞枣。他们常常把学习推手比作儿童学习书法,认为应该从描红、印格开始,由简到繁,从易入难,渐至临摹碑帖和白手作书;并在学好楷书以后,再学行书、草书。这样基础打得牢固,日后造滑也就渐趋精深,由熟习推手招法而逐渐进入“懂劲”阶段,由懂劲而进一步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神明”阶段,所谓“三年小成,十年大成”,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反之,即使推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仍是一双“硬手”,始终化不掉僵劲,或者依然分小清四手和屡犯“双重”毛病。所以,循序渐进地学习推手,这足初学推手的人所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
推手运动中会不会发生误伤
有些人很想参加推手运动,但又觉得这么推来推去一定很容易发生误伤,以致产生了顾虑而不敢参加。
其实,推手运动中发生误伤的可能性,远比摔跤、足球等体育竞技性运动要小得多了,而且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然而任何体育竞技,要避免误伤事故,首先要从思想上端正对待体育锻炼和竞技的态度,太极拳推手也不例外。如果没有良好的拳德、拳风,不问情况一味逞能,甚至蓄意伤人,那实际上就不是什么“误伤”了。
所以,首先要有团结友爱之心,把练习或竞技的对手当作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好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误伤事故。
尤其对于旧时代有关比武的故事传说,应该历史地分析批判对待,而不应生搬硬套到今天的体育竞技中来。其次,要遵守推手运动规则,我国各地民间历来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口头性规则,如不准使用踢法、打击、撞膝、顶肘、抓闭以及反关节等有伤害性的技击方法,也不准使用摔跤运动中的一些摔法等等。凡属县、市以上体委或武协正式举办的推手竞赛,一般都应遵照国家体委审定的《太极拳推手暂行竞赛规则》办。
近代太极拳不断向养生保健和医疗体育的方向发展,因此,推手练习或竞技一般也是十分讲究“安全第一”的。再次,推手技术要注意不犯“双重”的毛病,先要由柔人手,即学会掌握防守的柔化技术,然后再去学习进攻的发放技术。而且应该把对练与竞技明显地区别开来,对练发放通常应是熟识的同学或拳友,而且事先应有口头协议。否则轻易发放,即使小伤人,也会伤害感情,甚至引起纠纷。同时,也要学会一些自我保护措施,以及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凡能确实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太极拳推手一般是不易发生误伤的。
太极推手要点(赵宪平)一、上身放松,下身稳固,步法灵活

首先条件是身正式顺,推手时才会自然松静下沉。通过气的松沉使身体重心下移,重心变得较低,使下肢更加稳因,上身更加松灵。第二,步法灵活是通过两腿的虚实变化和重心的内在变代而实现的。第三,推手的圆弧线路和劲别,要求与呼吸密切配合。这种密切的配合是通过长期练习自然形成的,不能强求。一般地讲,推手时,按为呼,挤为呼,捋为吸,朋为吸,化为吸,被捋为自然小呼吸,这种小呼吸就是为求得心静体松下肢稳。如被挤、被按到不能再吸时就改为呼。要求自然是为求式沉。大捋中的呼吸,闪为呼,靠为呼,按为呼,捋为吸,被靠为吸,被捋为小呼吸,转身将按末按时为小呼吸,其它动步末发劲时也是小呼吸。通过呼吸的平静心静,使周身松静,从而做到上身放松、下身稳固、步法灵活,这就是整劲,即:上身松静下肢稳,虚实分清步法灵,呼吸不强心平静,心平全身

5. 为什么要学习太极推手

“为什么要学习推手?”现代太极拳界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拳架是体,推手是用。推手是对拳架的检验”。这句话在太极拳的概念明确的前提下是正确的。但是在太极拳的概念不明确的前提下那可以是一种模棱含混的说法。因为这句话没有确切的检验内容,就像是代数里的X、Y可以代入任意数,这“检验”的内容可以是任意的。于是,某些名家“检验”的结论就是太极拳是“力量占七分,技巧占三分”。也就是太极拳所谓的“四两拨千斤”是不存在的,太极拳应该是“四万两拨千斤”。于是,这样的名家对于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用意不用力”之“检验”的结论就是“这句话是有语病的。”那么,这“力量占七分,技巧占三分”之体与用的太极拳与外家拳究竟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显然是没有了。那么,这样的拳还是太极拳吗?所以,对于太极拳套路与推手的关系就现代语言而言,必须作有确切内容的说明,那就是“推手是对于拳架沾粘连随的检验;拳架是对于推手沾粘连随的复习。”
(一)推手是对于拳架沾粘连随的检验
推手是对于拳架沾粘连随的检验。这“检验”应该与工厂车间里表示查核、验证的“检验”不同,应该是包括试验、校正、体验与实习这些意思。
太极拳的根本就是“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的“沾粘连随”。这种技能当然不是一个人自己的动作能够发生的。而且太极拳套路的动作要能够发生这样的效果,对于一般的人而言难度是很高的。从外形而言,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实在谈不上有什么高难度,这正是体现了可贵的“自然”,太极拳实在是属于简单的;然而,要使得这样简单的动作具有“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的武术效果,也就是具有“沾粘连随”的效果,没有得到太极拳的正确

为什么要学习太极推手

6. 太极拳推手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的一种检验或训练的方法。
太极拳推手也称演手、粘手、揉手、擖手、打手,武术界普遍称为“推手”。
“打手”一词,作为太极拳术语,源出王宗岳《打手歌》。这是一首七言拳术歌决,共六句四十二个字:“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掤,音peng,朋,太极拳术语)。由此说明,在清代乾隆年间,太极拳推手也叫“打手”,并含有短打、散打的意思。
后来随着环境变化,演变成相对文明的 揉手、推手。
但,“推手”并不是太极拳所独有的方式。
在中国武术各拳种里,不少发展较为完善、系统的拳种,在训练程序上一般分为:基础功,初级套路、高级套路、对练套路,拆招、单操,推手,散手等,形成由浅入深的若干阶次。
诸多拳种流派在对待保证安全情况下的技击训练问题上,都非常重视推手训练模式,在互不伤害的基础上长期交手实践。
由于历史的、地域方言的和师承等原因,有的拳种在名称上不一定叫推手。如形意拳的撕扒操手(搓手),太极拳的推手,八卦掌的推手,白鹤拳的盘手,武当纯阳拳的缠手,花拳的抄手,通背拳的卷手,戴氏心意拳的磨手,咏春拳的碌手训练等。
各拳种的具体形式、表现方法、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大同小异。这些相类似的训练方法和阶段,都属于武术推手的范畴。
例如形意拳撕扒操手,练功要求互相沟通,重武德,讲友善,不允许出毒手,不重拳相加,不击打致命穴道。“撕扒”是山西形意拳上乘训练功法的一种,是在互不伤害的原则下,练就知已知彼功法的必修课。撕扒不是瞎打乱撞,是在对手训练中把握分寸,相互出招,双方吞化的切磋交流方式。
南方咏春拳的碌手训练是该拳种非常重要的训练课程。碌手训练集中了咏春拳核心手法,一可练习知觉的敏锐反应,探知对方劲力的虚实、长短、急缓和动向,二可锻炼睁(肘)底力,充分展现咏春拳“硬如铁,软如棉”的力法。碌手融会了咏春拳中摊、伏、睁、膀、铲、耕、扣、钩、黐等手法,使练习者掌握运用黐桥搏击,取形控势、来留去送、逢甩必冲、朝面追形、听劲等法度。
在甘凤池《花拳总讲法》中就有“对练推手”的记述。
《花拳总讲法》在“抄手”练习方面,这样写道: “抄论〔手〕者习练也,必将〔使〕二人双〔对〕面抄 习,他勾我押,他冲我扳,他掌我挽,他肘我勾……抄 手之法更化无穷,上中下三盘俱要精熟。”
甘凤池,清康熙、雍正年间的著名人物。金陵人 氏,擅长武术,精拳脚和剑法,善导引服气之术。《花拳总讲法》手抄本。抄本的首页写着:“乾隆肆拾伍年,京陵甘凤池 先生谱,花拳总讲法,海昌俞昂云先生藏本,姜柘村先 生传授,李谭月先生传,门人杨叶洲又藏。”抄本的最 后一面写着:“道光十二岁在壬辰小春月上浣叶舟杨文 澜抄于石门官廨。”
可见,“推手对练”并非起于太极拳。
并且,时下陈式太极拳的推手,有个转变阶段。
1928年,陈照丕、陈发科到北京教拳,其推手只有顺步推手一种,其法不及杨家完备。
当时,许禹生带向恺然在体育学校见陈照丕。看照丕练了拳,推了手,还和陈照丕谈论了好一会。不曾见倒也罢了,会过之后,向恺然反而更加疑惑起来。陈照丕演练的“地道”的太极拳,不仅和吴鉴泉传授的形式大不相同,就是和杨澄甫所传授的比较,也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再看他推手,只有同边活步的一个方法,就是一个左脚向前,一个右脚向前,拥挤进一步,搌按退一步。”
我问他:“推手共有几个方式?”
他说:‘就是这一个方式。’
我又问:没有站定不动脚的推法吗?
他说:‘没有。’
我又问他:没有四隅进退名叫大捋的推法吗?
他也说:‘没有。”
向恺然很是怀疑。
当时,向恺然觉得,大捋之法,决非创自杨家,一定是陈照丕未得其传,其法尚不及杨家完备。
许禹生和向恺然的看法颇为一致。
陈照丕的自述,他的拳脚功夫学自其叔祖陈延熙及父亲陈登科和三叔陈发科。他们一族的传承关系是这样的:
陈耕耘—陈延年—陈登科—陈照丕;
陈耕耘—陈延熙—陈发科—陈照奎。
若是如此,那么,陈耕耘跟陈有本学拳的时候,陈有本还不会太极拳,应是后来从他处学到了太极拳,并改编成了陈鑫著述中的陈式太极拳小架。当时,陈耕耘学到的,应是无极通背缠拳(包括通背十五红“炮捶”),后来,陈长兴指导陈耕耘,改编成了而今的“陈式太极拳老架”。这就能解释为什么陈式太极拳老架与小架有所不同,为什么陈拳与杨拳有所不同?
后来,在杨氏太极拳的影响下,陈式太极拳增加了推手方式。

7. 太极拳推手的劲力大揭秘

 太极拳推手的劲力大揭秘
                      太极拳推手的劲力大揭秘,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练太极拳,太极拳讲究的是以静制动,练习者要静心,太极拳的练习也是很讲究技巧的,下面分享太极拳推手的劲力大揭秘,一起看下吧。
    太极拳推手的劲力大揭秘1    传统太极拳的技法是通过推手练习来掌握的。在练习的过程中,初学者必须掌握四种劲,这四种劲分别为黏劲、走劲、引劲和拿劲。从技击的角度讲,四种劲又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化劲和发劲。黏劲和走劲属于化劲;引劲和拿劲属于发劲。
    
    作为推手练习的初学者,在这四种劲中,首先应掌握黏劲。所谓黏劲,即常说的“不丢”。与对方交手时,招式千变万化,但有一点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即知己知彼。如何才能做到知彼?这就要求使用黏劲,黏住对方的皮肤,体会对方劲的走向和强弱。这也叫听劲和懂劲。拳谱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掌握黏劲,要在平时的推手练习中细心体会。做到不顶劲,不丢劲,不让先,不落后,静心以求同步,这是感觉双方劲力消长变化的高级知觉运动。练习者务求两臂放松,周身绵软,不用力,求轻灵,通过长时间的磨炼,去掉身上的强硬、拙力,化僵为柔,完全做到用意不用力,这样就能轻灵奇巧,内劲暗藏,相随不悖,对彼方的劲道了如指掌。因此,做到“不用力”几字最难。很多练习者不明白这个道理,喜欢用蛮力,不能做到舍己从人,如果遇到对方力大于己,便败下阵来,这和太极拳要求的四两拔千斤相去甚远。所以练习黏劲,除了勤习不辍,还要用心参悟。练拳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
    太极拳推手的劲力大揭秘2     太极拳推手教程 
     合拍 
    对方向我发手时,我应按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原则顺应其势,不丢不顶,接住彼手,引进使其落空,待其力尽,必有回意,我即可顺势而发。
    《打手歌》中说“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合”字应该是指对方力尽我即发出的转化时刻,即合拍时刻。《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收即是放”也就是收到最后就是放,转化并不明显,但是要掌握这一时刻,才能顺势发出。
     牵动 
    引进对方来手时如对方来手停止不前,对方重心稳定,我若发劲必然效果不佳,难将对方发出,我应牵动对方来手,使其重心前倾,对方必急回撤,我即顺势而发,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骤发 
    对方一有回意,我即以爆发力骤然发劲,如迅雷闪电,疾风骤雨,引发之间,合而为一,使对方在毫无思想准备下骤然被发出,不及走化。
    已故太极拳家顾留馨老师曾称赞扬澄甫先师推手是“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凡身受之者未觉其动而已腾空跌出”。故牵动手法更能得到顺势借力的效果。
     寸劲 
    向对方发动时,应以在极短之时间发出的最大之劲发之才能将对方发之致远,即所谓“寸劲”。这样就会使对方猝不及避,不易走化。
     劲整 
    上述所发之寸劲亦应集周身之劲,所谓“周身一家”。《拳论》中也指出“发动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运劲如百炼纲,何坚不摧”。故如欲使发放效果最大,必须劲整。
    
     螺旋 
    在向对方发劲时,无论用单手或双手均应画或大或小之圈,含有螺旋之意,以使对方不知我劲之所向,陈式太极拳中曾强调缠丝劲,杨式大极拳亦然,发动时画极小之圈,而后适时发出,所谓“意在惊弹走螺旋”,“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才能发之致远。
     太极拳推手的两种战术原则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其和孙子兵法有相似之处,通过学习太极拳能提高身体灵活性。
     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以静制动,即遇敌不乱,沉着机智,静候伏击,彼不动、己不动,观察来势之机,揣敌之短长,通过皮肤的敏锐感觉,静以待动,以静御动,先静后动,动以处静,一触即发,一击必胜。后发先至,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当对手用劲向我发来时,其破绽毕露,我巧妙利用方向、角度、力点和速度,在对方将发未发之时,意在其先,后发制人,克敌制胜。
    太极拳第一战术原则就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在孙子兵法中有详细的描述,结合太极拳运动特点,更能战胜对方。
     虚实结合,以假乱真 
    在推手中通常通过巧施“计谋”,虚实相生,真假互换来迷惑对方,具体表现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左旋右摔,上下打,借力打力,引进落空,形不外露,以假乱真,恰到好处,而且不断变换,衔接熟练。
     练习太极拳推手的注意事项 
     练拳时要用意而不用力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意识来支配的,从而达到精神和肌肉两方面的锻炼。老年人在操拳时,最好能选择一个请静避风的.环境,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要边练拳边与人交谈,以致失去锻炼的功效。
    同时,要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一定的驾势,做到量力而行。
    如果年龄太大的人,可以采取小架子练习,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在做分腿、踢腿等动作时,千万不要用力抬腿或下蹲,在意识上得到锻炼。
     练拳前要做好必要的准备活动 
    一般来说,练拳以清晨为宜。最好能排空大小便,喝一点豆浆、麦乳精之类的饮料,或吃几片饼干,但千万不要吃饱。接着可结合散步做一些随意的准备活动,然后静立片刻,调匀呼吸,排除杂念,准备操拳。

太极拳推手的劲力大揭秘

8. 太极拳推手力学原理

 太极拳推手力学原理
                      太极的整个训练体系其实就是浑圆力的培养与运用。站桩、拳架、抖大杆、拧太极尺.发力等基本功是力量的培养,而推手、散手则是力量的运用。下面我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推手力学原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1、推手中杠杆力原理的运用 
    无论是单推手还是双推手,都避免不了前臂的交叉接触,而在搭手的瞬间,在杠杆原理的权衡之下,位置是否合理,是占便宜还是吃亏等问题就会出现。一般在双推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 甲用前臂的中间一段压在乙的前臂腕关节处,这种搭手形式显然是甲占了便宜的。而这个如此简单的问题,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用手去推手,而要尽量用自己靠近肘关节处的前臂的后段去搭对方的腕部。
    (2) 双方搭手以后,甲的手臂比较靠近自己的身体,而乙的手臂前伸较长,离自己的身体较远,那么此时甲方在形式上又有利于乙方。就如掰手腕一样,甲方曲臂而乙方直臂,孰利孰亏,一目了然。
    (3) 推手中,手臂无论在上还是在下,都不可直线的去推、拧、压、抬。因为直线运动产生的力是平面的绝对力量,而不是平衡均整的浑圆力。正确的做法应是利用关节的曲折做相反的杠杆运动推手力学原理要点。即把前臂看成一根撬棍,把双方两臂交叉之处作为支点,利用身体的重量或脚蹬地的反作用力来完成简单的杠杆运动。
    以上三种情况就充分体现了杠杆原理在推手中的作用。
     2、推手中斜面原理的运用 
    在太极拳的训练过程,无论两臂的姿势如何变化,都要保持一定的身体安舒度。两臂永远都是一个斜面的间架。两肘始终保持横撑竖裹之力,不能抬平。因为一出现平面,就没有力量了。如果非要抬平不可,那么我们就干脆将肘关节在上,腕关节在下,形成一个向下的斜面,仍不失斜面原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战的需要,当对方进攻时,如果我们以平面应对,因毫无支撑力所以很容易给对方创造机会,甚至承受对方百分百的力量。而以斜面应对,由于斜面特有的支撑力,会大大降低对方的力量,起作用的只是其一部分力量。这无疑会减轻我们手臂的负担,实际上是增强了自己的力量。总之,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要充分利用斜面原理。
     3、推手中螺旋力的运用 
    所谓螺旋力原理就如农村井台上的辘轳一般,就是可以连续旋转的杠杆。螺旋力在拳术中的.运用也是很普遍的。拳谚曰":起是钻,落是翻,起手如钢锉,回手似钩杆"、"腰似车轮腿似钻"等等都是对螺旋力生动的写照。形容此力为":螺旋力要多面螺旋,全身各部梢一动作,都有螺旋力。"此力形成原因是:在随便动作时,全身大小关节都要有支撑力,所有部位都形成钝形三角,此时,力欲膨胀,又欲收缩,因而全身各部都起了螺旋力,就连腿下也应如此。在用这种力时,全身都成钝形三角,然后突然变换力的方向,如同爆炸一样,"砰"的一下就发出了螺旋的力量。在太极拳推手中没有直出直入的劲力,要求手臂乃至整个身体都要培养螺旋用力的能力,只有螺旋用力才能将多种力量凝成一股力量。螺旋的利用会节省很多力量,同时也会增长很多力量。
     4、关于推手中力量运用的问题 
    力量的瞬间变化推手时要始终保持力量的均匀适中,不松也不紧,让对方觉察不出你的意图,即前面所讲的"意不有象"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根据对方劲力的大小虚实而相应的变化出各种劲力。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讲的"根据对方的劲力"是相对而言的。以为我们找不到对方的破绽,所以我们只有随,随是为了找机会进攻,而不是一味的随。如果有机会,则直接进攻。就如水一样,正因为它无形,才可以成为任何形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