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阅读《资本论》——商品【1】

2024-05-18 23:41

1. 重新阅读《资本论》——商品【1】

什么是商品?
  
 
  
                                          
 商品首先是一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每种有用物,如铁和纸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它决定了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我们所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由于交换是一个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因此交换价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种偶然性中包含必然性。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也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价值是不差别的人类劳动力,是使用价值的内容,而使用价值其只能算是外部表现,或是只充当销售手段。
  
 陈水河整理于2018.3.12中午

重新阅读《资本论》——商品【1】

2. 关于《资本论》一书的问题。

《资本论》是一部古语人类社会历史命运的学说,从经济运动分析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内在规律性。
    小学生了解这本书太深了点吧!
    《资本论》的框架提纲:
一、资本的生产过程
    1、商品生产与货币流通
    2、价值规律
    3、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资本的积累过程(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二、资本的流通过程
    1、资本形态循环
    2、预付资本的周转
    3、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三、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1、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2、资本两权分离与平均利润分割
    3、地租
    4、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3. 【1】《资本论》读书笔记2018-02-05

《资本论》,马克思著,郭大力 王亚南译,上海三联书店(共三卷)
  
 读书笔记说明:【】中斜体字部分均是个人阅读感悟,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一卷
  
 原著者初版序言第1页第三段
  
  一切事在开头总是困难的。这一句话,可以在一切科学上适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西方表达】 第一章(尤其是分析商品的那部分)的理解,是最难的。
  
 以货币形态为其完成形态的价值形态,是极无内容,极单纯的。二千余年来,人类考究这种单纯形态的精神努力,是毫无结果的。反之,对内容更丰富且更复杂的形态的分析,却至少已近于成功。为什么呢?因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构成身体的细胞,是更容易研究的。在分析经济形态时,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反应药,而必须用抽象力。 【除了少数天才具有很强的抽象能力,多数人的抽象力是稀缺的,我就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不过不灰心,咱缺咱可以训练嘛!任何不足都可以通过学习训练获得改善。】 
  
 第四段
  
 除论价值形态的那一部分外,这书决不能说是难解的。当然,没有修学志愿又不愿有独立思想的读者,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很多人向往独立思想,岂不知一个“独立”饱含了深刻的意味,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现成饭可吃,这条路只能靠自己摸索出来】 
  
  第五段:可以领教到马克思的语言犀利,是位反讽高手。 
  
 第二页:第二段
  
 如舍此不言。德意志已完全资本主义化的地方(例如真正的工厂),因无工厂发的对抗力,情形就比英国坏得多。在其他范围,德国是像西欧大陆各国一样,不仅受资本主义生产发达的苦,而且受资本主义生产不发达的苦。除了近代生活所的特有的种种痛苦,还有许多旧传的痛苦,压迫着我们。这种种旧传的痛苦,是古生产方法依然残存的结果,而这种古生产方法的残存;自然会引起种种时代错误的社会关系与政治关系。我们不仅吃生者的亏,且吃死者的亏。死者叫生者烦恼。 【这一段话太精辟了,我只想献上我的膝盖。看到这一段话,我觉得放在今天用来形容转型期的很多人处在夹缝中求生的状态也同样适用。今后进行自我表达值得模仿的好段落。】 
  
 第五段
  
 一个国家,应该从外国学习,也能够从外国学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的联动法则,但一个社会就令已经把自身的运动法则发现,也不能跳过,或以法令废止自然的发展阶段。它只能把生育时的痛苦减短或缓和。 【马克思的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冷峻真让人......】 
  
 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从我的立场看,乃是自然史上的一个过程。无论个人在主观方面可以怎样超出周围的种种事情,他在社会方面总归是周围种种事情的产物。从我的立场看,他对于这种事情的发生,是和别的人一样不负责任的。 【人的社会属性是否认不了的。每个人要尊重自己的历史,家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而不是割裂遗忘历史,否则你就会让自己找不到来路,不明白自己为何出发,更不知道自己将要去往何方,最后就成为了一个空心人,过得苦不堪言。】 
  
 第9页
  
 第三段
  
 我的辩证法,不仅在根本上与黑格尔(Hegel)的辩证法不同,且正相反对。在黑格尔,思惟过程——他给它以“观念”的名称,把它转化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是现实之创造主;现实仅为思惟过程的外部现象。但在我,观念界却不外是移植在并翻译在人类头脑中的物质界。 【该段简明扼要得说了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区别。】 
  
 第四段
  
 在黑格尔辩证法仍甚流行的将近30年前,我已批评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的姿容。但我著作《资本论》第一卷时,猖狂的,自负的,在今日德意志知识分子中颇为人所信任的庸人,却已像莱辛(Lessing)时代的摩塞·门德尔桑(Moses Mendelssohn)对待斯宾诺莎(Spinoza)一样,对待黑格尔,把他看做是一条“死狗”了。因此,我倒公然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门人。在论价值学说的那一章,我还间或采用黑格尔特有的方法来卖俏。辩证法虽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综合地,意识地,叙述辩证法一般运动形态的,仍须以他为第一人。在手上,辩证法是倒立着。必须顺过来,然后才能在神秘的外壳中,发现合理的核。 【马克思的实事求是,马克思对黑格尔以及对黑格尔知识产权的尊重都值得我们当代人好好学习。是他人的功劳绝不窃为己有,这并不影响马克思理论的深邃,反而更加彰显出马克思的博大胸襟。另外,此段再次领略到马克思是位语言大师,“卖俏”一词用的让人真是拍案叫绝。当然,郭大力先生和王亚南先生的翻译让马克思的著述语言更有风采是功不可没的。】

【1】《资本论》读书笔记2018-02-05

4. 第一章《资本论》是怎样写成的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从1844年到1883年,历时共四十年时间写的。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个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资本论》首版出版于1867年9月14日的德国汉堡。
马克思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1856年10月,马克思迁居到伦敦西北的肯蒂士镇,这样,离伦敦博物馆更远了。但马克思并未间断工作,他仍然没日没夜地在博物馆里工作着。饿了,啃一口干面包,渴了,喝一杯白开水,疲倦了,就站起来跳两下,然后继续工作。不管是刮风下雨,他也从未因天气问题而不到博物馆去。终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马克思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紧紧地捧住了这部刚刚出版的著作。
《资本论》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在这部书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

5. 多选题6.资本从本质上看,是一种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如货币、生产资料、劳动力等,但这些东西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它们成为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工具时,才成为资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社会生产关系。资本要带来剩余价值,需要顺序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的运动。【摘要】
多选题6.资本从本质上看,是一种                                                 【 】A.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定产物C.一个历史的范畴                          D.以货币购买的生产资料E. 以货币购买的劳动力【提问】
A  c【回答】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如货币、生产资料、劳动力等,但这些东西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它们成为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工具时,才成为资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社会生产关系。资本要带来剩余价值,需要顺序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的运动。【回答】

多选题6.资本从本质上看,是一种

6. 一道有关资本论的辨析题

错的,应该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影响资本周转速度。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1)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只有在劳动时间里才创造出价值与剩余价值,所以劳动时间是生产时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劳动时间指生产资料已进人生产领域,但尚未或暂时未同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它包括自然力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以及生产资料的流通时间。
 
流通时间是指产业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它包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销售产品的销售时间。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产业资本家为了使一定数量的资本带来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总是竭力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以加速资本的周转。   
 
(2)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工具、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固定资本价值周转方式是多次转移、多次收回的特点,把它称为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价值一次全部回到产业资本家手中。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总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在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7.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 商品

 该文章是《资本论》的重要知识摘录,注意: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6],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因此,有许多种交换价值,而不是只有一种。由此可见,
   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或者象老巴尔本说的: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即有用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那末,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
   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互相对立。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的社会里,也就是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作为独立生产者的私事而各自独立进行的各种有用劳动的这种质的区别,发展成一个多支的体系,发展成社会分工。
   现在,我们放下作为使用物品的商品,来考察商品价值。
   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尽管缝和织是不同质的生产活动,但二者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是人类劳动。这只是耗费人类劳动力的两种不同的形式。
   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两件上衣比一件上衣多。两件上衣可以两个人穿,一件上衣只能一个人穿,依此类推。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这种对立的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因此,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相反地,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既然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因此,那种能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会缩减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的总量的价值量。反之亦然。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x 量商品 A = y 量商品 B ,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如:20码麻布(相对价值形式)=1件上衣(等价形式),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
   z量商品A=u量商品B,或=v量商品C,或=w量商品D,或=x量商品E,或=其他
   在第一种形式过渡到第二种形式,第二种形式过渡到第三种形式的时候,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第四种形式与第三种形式的唯一区别,只是金代替麻布取得了一般等价形式。
   金在第四种形式中同麻布在第三种形式中一样,都是一般等价物。唯一的进步是在于:能直接地一般地交换的形式,即一般等价形式,现在由于社会的习惯最终地同商品金的特殊的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了。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样,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因为,第一,不管有用劳动或生产活动怎样不同,它们都是人体的机能,而每一种这样的机能不管内容和形式如何,实质上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等的耗费。这是一个生理学上的真理。第二,说到作为决定价值量的基础的东西,即这种耗费的持续时间或劳动量,那末,劳动的量可以十分明显地同劳动的质区别开来。在一切社会状态下,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必然是关心的,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关心的程度不同。[26]最后,一旦人们以某种方式彼此为对方劳动,他们的劳动也就取得社会的形式。
   可是,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最后,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可见,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正如一物在视神经中留下的光的印象,不是表现为视神经本身的主观兴奋,而是表现为眼睛外面的物的客观形式。但是在视觉活动中,光确实从一物射到另一物,即从外界对象射入眼睛。这是物理的物之间的物理关系。相反,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象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 商品

8. 试问《资本论》的史书工作意蕴

中国《资本论》研究的目的是寻求“中国辩证法”:一言以蔽之,就是道和德统一之经济学。此乃中国“事的科学”方法论,与中华历史、思维和语言接通,创造性转化了西学语境的“批判规定”和“本质范畴”。
《资本论》史书工作意蕴:中国语境与中国运用
此文献给《资本论》首版150周年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 (05) P1-11〕
【作者简介】许光伟,1971年8月出生,汉族,安徽滁州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资本论》和中国经济学研究,具有文理兼容、中西贯通、亦理论亦实务的研究专长,专攻领域为方法论和基础理论。发表有影响力论文百余篇。基本学术主张:经济学的回家,回历史,回中国!学术理想:多学科路向的中国经济学建构。近年来,以国学和《资本论》的“双向贯通”为突破,工作切入并弘扬了“国学马克思主义”路径中的一系列开拓性研究。2017年5月,出版《保卫资本论》修订版。
【摘  要】《资本论》逻辑的始源规定是“史”,从而和“中华史书”工作方法及逻辑内在契合。以此把握《资本论》史的结构,可整体显露“事的科学”的性质,即“专业史”和“总史”的事的统一,以及相应地,以“批判”为内置工作结构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其整体要求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学科方法”看待,以历史-思维-语言的体式具体把握学科发展逻辑,从中升华出“逻辑科学”。该结构克服了科学主义弊端,并通过经济学范畴构造,成功运用了黑格尔逻辑学,同时由于根本采用“条目体”的工作领衔体制,又能够控制纯逻辑的漫无边际。以此审视《资本论》的“中国之用”,则借鉴意义完全聚焦于“副标题”之上,亦即在于体现中华经济形态史与“政治经济学批判”规定的结合,以促成研究上的“中华资本论”向“原创意义的中国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它的实质意蕴在于书写“中国人资格”的经济思维方法,通过阐明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之“批判逻辑”,实现“重新研究全部历史”之导向的时代感召要求。
【关键词】《资本论》;史书;中国;批判;辩证法;逻辑;发生学;学科方法;政治经济学批判
【基金项目(Foundation)】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学实践创新研究”(15YJA790073)
就如说——保卫资本论:保卫=继承+发展
本书历数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重要条目,全面检阅这些条目的工作逻辑,以之为“史眼”,管窥诸种经济形态之“得失成败”。以马克思主义工作精神之布道看,此乃《资本论》之重写和续写,理论意义不足道也。以中华历史和世界史规定的贯通看,此则为中国工作用语之方法论著作。

——承接《资本论》学术传统,立足汉学、国学、马克思主义工作关系域,深掘以中国人为资格研究之特质逻辑与时代内涵,以世界学科对接中国学科,以马克思主义方法对接中国方法,遂接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过程。在历史-思维-语言工作路线下,此学术实为“新汉学”(谓为“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践行,并实为一次深度性中西思想“学术对话”。学术保卫因而有了最为直接的意义:继承发展、引领未来。扼要而言:
Ø  这是以“中国人的资格”之经济学人身份完成的一部作品;
Ø  这是遵照中国人阅读和用语习惯写就的经济理论巨制;
Ø  这是照顾国人书写历史的惯常做法且与中国人思维体式契合的方法论长卷。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学”的远航之路:身份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的规定性“携手并进”,产品和商品的经济形态“相互拱卫”!此为政治和经济的最为深远意义的“历史组装”。因此总括起来说,本书献给:中国经济学建构暨教科书体系建设!



【致读者】本书把《资本论》视作“科学作品意义的史书”,同时,追求史书意义的科学作品表述,保卫的是“《资本论》”,并非“资本”;从工作立场看,所破除者,恰恰是“资本的以太”——作为“永恒之流”和“永恒的时间”的规定性。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这样,“商品”不仅仅是范畴,同时是历史发展的过程;而作为“范畴”,它以内容和形式的“矛盾性”集中展示了人类社会总过程对于这个发展过程的整体制约性(如初版封底图所示意)。然则,“资本的以太”的认识功能就被创造性转化:事物的时间性与事物的社会发展被设定为本身是同一的东西。亦即,在我们看来,立足“原创”的创新,正是社会主义运动涌泉之流……而当此时,历史又不能超出时间的界限。


保卫者,继承发展也!
保卫者,中西结合也!
保卫者,原创创新也!
保卫者,学术保卫也!

意在全方位践行“中国人资格”的《资本论》学术保卫之道,开创中国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路径


述而不作,而后知遥远,

慎终追远,而后知功成。。。


更多正解,参阅:保卫《资本论》_百度百科经典版

学术保卫,是中国人的创造,世界的学术潮流,以我之远拥抱国际之近,岂不乐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