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燃冰分布在什么地方

2024-05-18 15:55

1. 我国可燃冰分布在什么地方

中国国内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
据粗略估算,其资源量分别约为64.97x10^12m³、3.38x10^12m³、12.5x10^12m³和2.8x10^12m³。并且已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和青海省祁连山永久冻土带取得了可燃冰实物样品。
在本州岛海岸线30英里外,科学家们发现了一条蕴藏量惊人的海沟:在海沟里的甲烷呈水晶状,大约有500米厚,总量达40万亿立方米。这个储量尽管还不能与沙特或者俄罗斯的石油资源相比,但也足够日本用上一阵了。
2018年10月18日,在天津举行的2018(第二十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8》正式发布。据报告显示,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800亿吨油当量。

扩展资料
最常见的绝大多数(> 99%)都是甲烷包覆于结构一型的包合物,而且一般都在沉淀物的深处才能发现。在此结构下,甲烷中的碳同位素较轻(δ13C < -60‰),因此指出其是微生物由CO2的氧化还原作用而来。这些位于深处矿床的包合物,一般认为应该是从微生物产生的甲烷环境中原处形成。
这些矿床坐落于中深度范围的区域内,大约300-500m厚的沉积物中(称作气水化合物稳定带(GasHydrate Stability Zone)或 GHSZ),且该处共存着溶于孔隙水的甲烷。在这区域之下,甲烷只会以溶解型态存在,并随着沉积物表层的距离而浓度逐渐递减。
而在这之上,甲烷是气态的。在大西洋大陆脊的布雷克海脊,GHSZ在190m的深度开始延伸至450m处,并于该点达到气态的相平衡。测量结果指出,甲烷在GHSZ的体积占了0-9% ,而在气态区域占了大约12%的体积。
在接近沉积物表层所发现较少见的第二种结构中,某些样本有较高比例的碳氢化合物长链(<99% 甲烷)包含于结构二型的包合物中。其甲烷的碳同位素较重(δ13C 为 -29 至 -57 ‰),据推断是由沉积物深处的有机物质,经热分解后形成甲烷而往上迁移而成。此种类型的矿床在墨西哥湾和里海等海域出现。
某些矿床具有介于微生物生成和热生成类型的特性,因此预估会出现两种混合的型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燃冰

我国可燃冰分布在什么地方

2. 我国可燃冰分布在什么地方

据悉我国南海可燃冰试采工程第一口井在7月9日关井,该井连续试采60天累计产气超过30万立方米,创造了一系列可燃冰试采的世界纪录,标志着中国在这领域的综合实力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报道称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与水分子在高压(>100 大气压或>10MPa)和低温(0~10℃)条件下合成的一种固态结晶物质,由于 天然气水合物多呈白色或浅灰色晶体外貌类似冰雪,可以像酒精块一样被点燃,故也有人叫它"可燃冰"。

专家解释称可燃冰的形成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温度,生成可燃冰的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适宜温度是0—10℃之间,最高限是20℃。二是 压力,形成可燃冰需要足够的压力,但也不能太大,在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三是气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天然气是可燃冰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 适量的水,这也是形成可燃冰不可或缺的成分。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据科学家大致估计,可燃冰分布的陆海比例为1:100,大约27%的陆地,包括极地冰川冻土带和冰雪高山冻结岩,以及90%的大洋水域是可燃冰的潜在区。陆地可燃冰分布较少是因为除了永久冻土层,其他地方很少像海底一样具备可燃冰形成的条件,而在海底300-500米的沉积物中都可能具备。
南海可燃冰开采工程负责人表示,可燃冰自18世纪被发现以来,各国都对它进行了长久的研究,但是真正的开发利用仅能追溯到上个世纪,足见其研发难度之高,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使我国勘察和开采的核心技术得到验证,也标志着中国在可燃冰领域的综合实力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3. 我国首次发现可燃冰的地方是哪里?

青海省海西州的天峻县。
在2009年9月中国地质部门在青海省海西州的天峻县首次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的环保新能源。
可燃冰一般指的是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化学式CH·nHO,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所以俗称“可燃冰”。
可燃冰广泛分布在一些陆地永久冻土中、岛屿的斜坡地带、深海地带,以及一些内陆湖的深水环境中。

我国首次在青海省海西州的天峻县发现可燃冰,可燃冰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其资源量分别约为64.97x10^12m³、3.38x10^12m³、12.5x10^12m³和2.8x10^12m³。

我国首次发现可燃冰的地方是哪里?

4. 我国首次可燃冰是在哪里发现的?

在2009年9月中国地质部门在青海省海西州的天峻县首次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的环保新能源。
可燃冰一般指的是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化学式CH·nHO,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所以俗称“可燃冰”。可燃冰广泛分布在一些陆地永久冻土中、岛屿的斜坡地带、深海地带,以及一些内陆湖的深水环境中。
简介:
我国首次在青海省海西州的天峻县发现可燃冰,可燃冰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其资源量分别约为64.97x10^12m³、3.38x10^12m³、12.5x10^12m³和2.8x10^12m³。
据科学家测算,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可释放164立方米甲烷气体和0.8立方米的淡水。甲烷是人们可以用来燃烧发电的可燃气体,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可燃冰将成为21世纪极具潜势的洁净新能源。

5. 可燃冰首次在中国哪一个地方发现?

1810年首次在实验室发现。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Gas Hydrate)即可燃冰,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遇火即燃,因此被称为“可燃冰”(Combustible ice)、“固体瓦斯”和“气冰”。
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于深海或陆域永久冻土中,其燃烧后仅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远小于煤、石油等,且储量巨大,因此被国际公认为石油等的接替能源。

理化性质:
天然气水合物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要小得多。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开采时只需将固体的“天然气水合物”升温减压就可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气体。
固体状的天然气水合物往往分布于水深大于 300 米 以上的海底沉积物或寒冷的永久冻土中。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依赖巨厚水层的压力来维持其固体状态,其分布可以从海底到海底之下 1000 米 的范围以内,再往深处则由于地温升高其固体状态遭到破坏而难以存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可燃冰

可燃冰首次在中国哪一个地方发现?

6. 我国首次可燃冰是在哪里发现的

我国首次发现可燃冰的地点是南海海域。
可燃冰一般指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遇火即燃,因此被称为“可燃冰”。
可燃冰资源密度高,全球分布广泛,具有极高的资源价值,因而成为油气工业界长期研究热点。自20世纪60年代起,以美国、日本、德国、中国、韩国、印度为代表的一些国家都制订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研究计划。

7. 我国首次在哪里发现可燃冰

我国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可燃冰。
1999到200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人员首次在南海西沙海槽发现了显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震异常信息。200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专项。2000年开始,可燃冰的研究与勘探进入高峰期,世界上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

可燃冰简介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它存在于深海里的沉积物中,或是陆地上的永久冻土中。可燃冰一般的存在形态是一种结晶物质,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形成的。
可燃冰如它的名字一样,是一种可以燃烧起来的冰,在可燃冰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更不会产生有害气体,因此可燃冰成为了一种清洁又无污染的新型能源。

我国首次在哪里发现可燃冰

8. 中国可燃冰在哪个海域?

可燃冰在西太平洋海域的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岛海沟、冲绳海槽、日本海、四国海槽、中国南海海槽、苏拉威西海和新西兰北部海域等。
可燃冰,又名天然气水合物,被称为能满足人类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是今后替代石油、煤等传统能源首选。它是甲烷和水在海底高压低温下形成的白色固体燃料,可以被直接点燃。1立方米可燃冰可释放出160—180立方米的天然气,其能量密度是煤的10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

相关信息:
中国南海可燃冰:2010年12月15日,中国科考人员在中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探目标区内,圈定11个可燃冰矿体,含矿区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矿层平均有效厚度约20米,预测储量约为194亿立方米。获得可燃冰的三个站位的饱和度最高值分别为25.5%、46%和43%,是世界上已发现可燃冰地区中饱和度最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