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缺什么?

2024-05-04 19:31

1. 中国的教育缺什么?

朱先生总结为四条:缺服务意识,缺人文关怀、缺特色和缺理想。朱先生的文章很好,也切中时弊,但有一点没有提及,所以本人不吝献丑,在此狗尾续貂。
  我们的教育缺什么?我认为大概缺程序或规则第一的信仰或习性为最。严格讲,这不只是教育的问题,只是在教育中已习惯成自然了。在家长制和等级制社会中,自然的和人为的等级关系和由此形成的秩序,并且维护这种关系和秩序,才是最重要的,整个社会就是由无数大大小小家长或“家长”为核心所构成的结构链。于是家长或“家长”就成为天然的权威,也是下属者的道德、人格、智力和知识的源泉,不仅在道德、人格上要比下属成员具有优越性,甚至在智力和知识上,也具有天然的优越性;所谓“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之类谚语,就是辈分高、地位高的人在智力和知识显示优越感的通俗表达式。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很巧妙地在师生关系中把现实中通行的尊卑秩序复制出来了。
  以此关系和秩序为基调的社会和教育,未必是一无是处的。它常常是可以具有温情脉脉和关爱的一面的,用现在的话说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即便是来自家长或“家长”的最严酷的惩罚或体罚,惩罚或体罚者和被惩罚或被体罚者双方,都可以具有相同的人文理由或关爱理由:即一方是“为了你好”或“玉不琢不成器”,一方则自认是“为了自己好”,从而彼此认同,再严酷或无理的惩罚或体罚也就被温情化、合理化了。只是在被认可或起码是名义上被认可的现代规则或标准下,这样的社会和教育才被当成问题。无论善恶美丑,是非对错,全是权威或权力说了算,而不是程序或规则说了算,权威或权力全能化了,在越发繁复的现代社会,这既做不到,也常常会为害更甚。在教育上演变为什么都是老师说了算,并且领域和对象可以无限延伸,结果就是什么都需要定于一尊,什么都需要标准答案,堵塞了学生想象、智力和行为上的广阔空间,更易使学生形成依附型人格,不想也不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在这种教育空间中,超越老师或权威的念头在学生内心闪现,本身就象是一种罪过和恐惧。但这还不是最糟的。
  应该指出,这种社会或教育中是权威或权力独尊或全能化,并不是说其中没有程序或规则,而是说程序或规则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真实地位,没有真实约束力,尤其对程序或规则制订者自身不具有约束力。古人说“官以权犯禁,儒以文乱法”,就是指这种程序或规则没有真实约束力的状况。
  教育是全方位的事体,如果将权威或权力独尊或全能化在教育中完整复制,无论是为了何种目的,哪怕是最高尚的目标,必然导致教育中独尊无疑的各类标准判断泛滥。那么,学生除了需要死记硬背外,还能有想象、智力和行为上的广阔空间吗?无论是道德和人格、智力和知识上,还能有光明磊落地去超越老师或权威的动力和勇气吗?
  如果说以上的议论过于抽象和空洞,让我们来看几个实例。
  “不久前一次全国性的中学语文应试比赛,其中有一道填空题目是:太阳出来了,冰雪____。试题提供的标准答案是:太阳出来了,冰雪融化了。填其它内容均不得分。一位来自广东湛江的考生填写到:太阳出来了,冰雪在广东湛江没有。结果被判零分,还有一位考生答道:太阳出来了,冰雪放在冰箱里,也就没有融化。这个答案同样十分有创意,但也被判为零分。” (苗体君〈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人民文摘〉2003年第五期。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太阳出来”与“冰雪融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十分有限的,不是恒定的,因此这样的题倒是一种考察想象力和思维发散力的好题,但却把它弄成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标准题。这样的题也不是不可以搞成标准答案的题,但前提是必须给出程序或规则,因此答案的正确与否只是相对于特定的程序或规则而言的,离开了特定的程序或规则,答案就是不确定的。但是出题者并没有给出这种唯一答法的程序或规则,却规定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可见在老师那里,还是自己或权威第一,而不是程序或规则第一。
  再看一个国外的例子。2001年第五期《英语世界》上有篇叫《针尖上的天使》的文章,说的是一位学生不满老师对他的物理题答案判零分,认为自己应得满分。老师为什么要给零分?是因为这个学生没有按常规方法去答题。是这个学生没有领会或揣摩出老师的蕴涵意图,而无法按此意图去答题吗?也不是。这个学生就是想另劈溪径,突破用气压测量高度的方法。充当裁判的教授认为学生要求满分的理由充分,但答案不足以显示其物理学能力,所以主张应给予一次机会,并指出这次的规则:答案应显示某些物理学知识。这次老师给了几乎满分。这位学生不仅知道常规方法,还能设想出很多种更复杂的物理方法,去得出大楼的高度。最惊奇的,不是这位学生能设想出很多更复杂的方法,而是他有非凡的见解,认为很可能的最好方法,就是跑到大楼地下室管理员那里,对他说:这里有一个很不错的气压计,如果你告诉我这个楼的高度,我就把它送给你。
  且不说我们的学生有没有勇气为判分不公正去据理力争,也不说我们的老师是否会同意用请第三方当裁判的公平规则来解决这种争议,反正读到这里我有一种惊世骇俗的感觉:这的确是最简单也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这没有违反任何规则和程序。该题只说“借助气压计,指出怎样确定一座大楼的高度”,但并没有规定如何使用气压计来得出结果,因此通过用气压计与大楼管理员相交换的方式来获得有关大楼的高度,并没有违反规则和程序,也与道德无关;并且如果不是闲得无聊或找事解闷,人类的确也没有义务,在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行的情况下,非得荒谬到用更费力费时费神的不经济方式去解决问题。我相信,这种奇思怪想也只有崇尚规则和程序第一的美国学生,才有勇气想出来并敢表达出来,我们的学生即便闪现这种念头,恐怕连内心的道德关还未过,就被吓回去了。可见,道德也会杀智的。
  2003年的高考题是要求以〈智子疑邻〉的题义做文章,并且列了六条规则。有一位考生用现代诗歌的形式且只用了200多字就完成答卷。文章很好,新颖出奇,征服了所有的评卷老师,于是一致通过给予了满分。我不是学中文的,读那首诗更是觉得无懈可击,觉得答卷学生年纪轻轻,文字工夫却了不得。但是,当我发现高考答题规则中有“不得少于800字”的规定时,我只好改变一下自己的看法:文章再好,但违反规则,而且是禁止性的刚性规则,起码无法给满分。既然规则已立,评卷老师有何权力舍弃规则而给满分?更令人惊讶的是,此事以发现千里马似的欣喜口吻报道在新闻媒体上,却未见教育主管部门对此不守规则的评卷行为有任何异议。似乎在教育者及其主管者那里,对此也已习以为常,即便是自己制定的规则和程序,兴致所止,说违就违了,说破就破了。掌管教育的成人们自己都不把程序或规则当回事,而且还是自己立的程序或规则,的确不能指望我们的教育形成程序或规则第一的品性,无法要求我们培养的下一代会有信守程序或规则及主要以规则,来确定是非对错的内心信仰,从而形成严谨、自主和宽容的人文精神。
  我们的教育缺少这一品性,所以我们教育的天空,很难开阔起来,我们教育的功能也很难丰富完整起来;所以朱先生说的四大缺失,大概也在所难免。我们总是为我们没有获诺贝尔奖而焦虑,但在我看来,我们教育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恰恰是再正常不过了,而培养出了反倒不可理解了。不要小看我们教育上的这一缺失,这样的教育最容易培养出两类习气。

中国的教育缺什么?

2. 中国教育缺什么

1.素质教育的口号化
2.成人职业教育的困境
3.计划生育导致教育分流的困难
4.智力的严重过剩而情商意志力缺失
5.兴趣,创造力的培养
6.科目的单一和标准化

3. 中国中小学教育最缺少什么

中国教育缺什么?不缺政策,不缺体制,不缺理念,不缺设施,不缺师资……

然而,很多地方的教育却令人头疼,学生的素质是越来越差,文明礼貌,礼仪廉耻不说,就连心理素质也越来越差,心浮气躁,心理扭曲,行为极端。大多数老师都认为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管了,青年教师不知所错,中年教师无法理解,老教师就只有感叹:“老革命遇到新问题。”

有人曾在日记里写道:“我总是试图给教师们换一种解决儿童问题的策略,并经常公开表扬那些成功地帮助了孩子的教师。我总是试着教给他们一些技巧以便下次再出现相同问题时不必再叫我回来。但我自己也有被关照的需要,因此我构造了‘孤独守卫者幻想’。当我结束一个案子时,我就憧憬自己狂奔着消失在落日的余辉中,而身后教师们一边冲我挥手一边问:‘那个戴面具的女子到底是谁?’”

有这样一个令人头疼的孩子,他是一个小男生,个子比较小,但却非常的灵活。课上总是不能集中精力听讲,一下课就往小店跑或者跑到角落和其他同学玩卡片、游戏等,作业对他来说是负担,从来不会主动完成。当我把他放学后留在办公室补作业,他却总是想方设法逃走,或编造一些谎言,或说是上厕所,买铅笔什么的,乘机溜走。更加让人头疼的是,他奶奶每次来接都不管三七二十一拉着他就走,当我告诉他奶奶孩子作业还没完成时,“在学校是来读书的,你怎么作业没做呢?”,奶奶的话刚开始,孩子早就走出我视线, “溜之大吉”了,不管其他学生在楼上喊着,仍然疾步如飞。

现在许多大学生们的考试不叫考试,而叫抄课本。考试作弊成了盛行风 。 

且看课堂上,不少学生在里面来去自由,才不管你是上课还是下课,讲话的,看小说的,打电话的,睡觉的,吃东西的……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课堂成了放牧场  

再看宿舍,他们一般是一个星期打扫一次,被子不叠,鞋不洗,臭气熏天,墙上是标语,快餐盒就像小山一样堆了起来。 学生的宿舍就是一个垃圾场,

为了多得好处争着充当“贫困生”拿资助。“ 脸不红心不跳,各个学期我都要。”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上厕所也不忘在壁上留下“某某到此一游”“我爱某某”……的语句,更有的还诗兴大发,题两首歪诗,想在厕所里“名垂青屎”。不少人到厕所只管拉,却不管冲,就连“来也匆匆,去也冲冲”这样温馨的提示也视而不见。  

现在校园里,恋爱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很多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了,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到处都可以看到搂抱的,KISS的,更有……

别以为学生读几年书,就知书达礼了,骂街的人常见,什么俗说什么,还真是“口无遮拦”。出口就是“我搞你妈……” 

很多学生认为学校就是天堂,天堂里就有无限的自由,现在通宵上网已经是家常便饭,有的玩儿一天,有的玩儿两天,有的一个星期都泡在里面。游戏在网络,恋爱在网络,结婚也在网络,吃喝拉撒都在网吧。

中国教育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是学生比以前笨了,比以前贪玩了,还是现在的教育在走下坡路?勿容置疑,现在的学生的大脑是越来越发达,神童、少年大学生不断出现,现在老师的知识可谓渊博,老师的管理经验可谓丰富,教育手段越来越先进,老师对教育技巧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缺少走进学生心灵的耐性和救治学生心灵的良方。我看,现在中国的学校应增加两类教师——心灵教师和心理教师,尤其对于中小学来说。

中国中小学教育最缺少什么

4. 中国学校教育最缺什么

作为教师,我一下子想到了中国的教育,中国学校教育。我马上就问自己,中国学校教育又缺什么呢? 当然这个题目太大,我一下子也想不到多少,但我觉得中国学校教育最缺的应该是活动,最缺的是锻炼,最缺的是磨砺。以至所有的学校教育都陷入了“说教”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不管是老师的讲也好,还是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罢,它们都逃不脱书本的范畴,跳不出理论说教的怪圈。虽然学生学到了一些知识,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但是他并没有真的感受得到,不会从心底里明白、体会。朱永新老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说过:“在小学,虽然每个学生都能熟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但是学生到处浪费的现象仍是随处可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对劳动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根本没能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他们只不过是把背诵诗句作为一个学习任务完成而已。”其实,不光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也一样,没有切身的体验,就是他们理解了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又能怎样呢?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辛苦,你跟他们讲锄禾、汗滴、很辛苦,他们知道了,但他们并不明白是怎样的辛苦,所以我们跟他们说不要浪费,要珍惜粮食,简直就是跟牛弹琴一般。即使他们当面说得好好的,但转过头依然是我行我素。他们现在体会最辛苦的应该就上学了,如说到放假,他们会一跳三丈高。如说到少一点作业,他们会兴高采烈、欢天喜地。这就是体验的作用,千言万语,不如亲自行动。 中国学校的教育缺的就是”活动“。这里我讲的活动包括“体育、游戏、劳动、锻炼、磨砺等等。在学校,学生的活动少得可怜,学生动手操作也是表演式的应付罢了。这一切让学生生活在理想的王国之中,生活在老师的说教之中。先看一下我们学校的体育课吧,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开设不足,有的即使开设了,也只是摆设而已,经常被所谓的“主课”霸占。活动课的开设就几乎为零,学生远离了各种各样的游戏,倒是陷入了网络游戏之中而不能自拔。悲哉!原因何在呢?我认为是他们心灵的空虚,他们只能到虚拟世界中去寻找他们的安慰。劳动就更不用说了,在这个娇生惯养的时代里,小孩就是一切,金贵至极,那还舍得让他们劳动呀!上学轿车接送者有之,上学帮拿书包者有之,回家代写作业也有之。就别说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更别想让孩子参加别的体力劳动罗。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亲身体验生活的感受;也失去了在活动中意志力的磨砺;更失去了在活动中德育培养的机会。没有了实实在在的东西,少了在游戏中感受友谊的宝贵;少了在活动中感受挫折的勇气;更少了在劳动中感受汗水的艰辛。于是便有强迫学生戴红领巾之怪事,因为他们没有真正领悟红领巾的含义;也有天天讲要爱惜粮食,却还是有很多同学依然如故——倒,因为他们不知道粮食背后的汗水;也出现了花钱如流水,穿戴必名牌的公子哥,因为他们不了解钱背后的艰辛故事。于是也就有了为了一点小事而离家出走的花季少年;有了遭受一点挫折就跳楼身亡的优异学子;也有了父母说几句就砍杀父母的不孝之子。这一切的一切,我们在悲叹生命的同时,又何不悲叹我们的家庭教育,悲叹我们的学校教育呢? 看看我们现在学校的学生都在做什么呢?他们除了上课就是作业,除了作业就考试,当然还有看书,还有琴棋书画。看上去是丰富多彩,实际上学生是苦不堪言。他们生活在四周是围墙的水泥笼子里,看似舒适、安全,但却少了自由与磨砺;他们收获了“宝贵的知识”,却失去了蓝天与大地;家长得到了虚荣心的满足,但学生却失去了欢乐的童年 。这些到底值不值呢?其实现实中那一条条扭曲的人性,那一个个可悲的小生命,已经告诉了我们。 总之,?缺的就是活动、锻炼与磨砺,动手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延伸阅读:中国教育教育缺失本文转载地址:|更多

5. 中国教育的困境,你认为有哪些呢?

中国教育其实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也就是说多半都是为了应对大型的考试。这样教育对于这个社会来讲确实有着很正向的引导,但除此之外也面临着些许的困境。因为中国教育的困境指的就是大家一直都批判着中国的应试教育,但同时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教育,所以说大家一直都在抵触和接受之间徘徊着。这也就导致有很多人没有办法好好地接受中国教育,并且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分外矛盾。

培养人才其实中国式的教育确实就是最典型的应试教育,因为中国的教育说白了就是为了这个社会培养相应的人才,为了更好地培养出人才,所以说中国式教育必须要从很小的时候就抓起,要从小就开始将学生们向着人才的方面培养。大家都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让自己的压力很大,让自己在学习的时候非常的疲惫,可是又没有办法拒绝这样的教育,因为拒绝了教育就意味着今后的路会更难走一些。

被迫接受教育也就是说这样的教育方式之下导致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自由地接受教育,相反大家都是被迫着接受教育,这就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痛点。其实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乃至高中的学习,都是为了最后的高考,只有高考才是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很多网友都表示如果在高考的时候失利了的话,就相当于是之前那么多年的努力都白费了。

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而这也正是学生们所面临的困境,因为学生们在这样的教育之下都缺少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缺少了去发展自我的机会。这些都是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孩子的现象,但是对于这样的现状大家也无可奈何,毕竟这就是如今的教育的趋势。

中国教育的困境,你认为有哪些呢?

6. 你认为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你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众说纷纭,但角度不同,看到的问题就不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素质教育未破题。抓素质教育多年,但一直局限在‘’音体美‘’圈子。素质教育抓什么、怎么搞,仍值得研究探讨。
3、中小学教师阴盛阳衰。教师男女比例失调严重,且有长期发展趋势,给学生性格成长带来的长远影响不可忽视。
4、考试成绩不公布。为了考虑学生及家长心理、避免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嫌疑,学生考试分数不公开,不是长久之计。只要高考制度未改变,学生考试成绩和分数就不可回避。

5、校干多、勤杂管理人员多。这些人往往高职称的多、工资待遇高,遇到其它利益分配起码吃平均。这种现象冲谈了一线教学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任课教师的工作情绪和积极性,不可轻视其隐性后果。
6、教师精神负担重、思想压力大。诸如‘’课堂不讲课外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等社会舆论偏见,给许多教师带来很大的思想负担和压力,言行上变得谨小慎微。

7. 目前中国的小学教育最缺失的东西是什么?

缺失一  “人格平等”
  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即使有人说过,也许会是如“棒头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观念,而这些观念对不对则需要我们去反思。
  我们都知道,要想驾驶车辆,尚需要到驾校学习三个月并经过严格的测试才能拿到执照;而要做人父母,“驾驶”着家庭之舟远航恐怕不是三个月能学会的。何况连婚检都懒得做的现代人,根本没有可能去进行三个月的专业培训,便糊里糊涂地做了父母,似乎全然不顾自己的语言、行为、教育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什么样的烙印。
  很多父母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俗话说:三岁看老。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望于孩子来完成。父母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过多限制、过多干涉也会阻碍孩子潜能的释放。我们常常居高临下地待孩子,以“家长”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让你听,你不听,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这可是《联合国儿童宪章》规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缺失二  共同学习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其实,绝对不是如此就行的。
  撬动地球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随着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坏的家庭往往给孩子负面影响。身教远大于言教。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读书,家中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样的。没有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香社会?父母不进步又怎么指望孩子成龙、成凤?
  学习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他们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缺失三  品德教育
  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可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
  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不少父母过多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有些孩子说谎,拿家里东西或别人的东西,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孩子小时候拿家中东西,但我们让他知道,犯这种错误受到的处罚远远胜过考试学习的失败,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不是很看重分数,而很重视品德,使他成为一个谦和的人。所以,父母们应充分重视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
  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新教育实验有句口号:“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现实情况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状态”。实际上,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状态。有了状态就有了方法,有了状态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一位学者说过,哲学家与普通工人的差距远小于野狗与家犬的差距。哲人与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一个单位里同工种的人其差距是状态造成的。有些人聪明,但他无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无所成。所以说,最重要的是状态,是精神方法。凡有助于精神状态培养的,就要去做;凡无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缺失四  童年
  大家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没有快乐。只要进了学校就没有好日子。在入幼儿园前,父母们怀着许多梦想,让孩子弹琴、画画、唱歌、跳舞……一进学校,进了考试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戏。当然学习也不是为了给孩子快乐,而是寄托了许多幻想。逐渐地,现实让他们梦破,到了初中,那些美丽的幻想中的爱好便被斩尽杀绝。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们所说:“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幸福是一种体验,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追问孩子幸福吗?答案是不。可孔子《论语学记》首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应当是快乐的呀。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玩耍中学习呢?为什么关在书房才叫学习呢?我们的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快乐指数啊!
  缺失五  赏识和信任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先让我们从男孩、女孩身上说起吧。
  我们给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类的,给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种模型、而且是活动型的。那里面含着我们希望女孩温柔、文静,希望男孩勇敢、活泼的意思。女孩子打架的结果会是挨训:现在就这么疯,以后怎么办呀?男孩打架的结果是被赞赏:调皮的孩子聪明。孩子长大了,人们说:女孩到了中学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学就好了。
  要知道谎言重复千遍成真理。女孩子受到了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状态,“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爱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机会,欣赏他们的成长,欣赏他们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责他们吧。
  孩子的潜力恒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现代科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残疾人舟舟不也成为很棒的指挥吗?聋哑女孩周婷成长为美国著名大学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赏识教育的杰作。让我们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吧!
  缺失六  一样属于孩子自己的东西
  人最幸福的事是让他喜欢一件事情,哪怕是种花、养小动物,使业余时间、精力有所寄托。
  父母在培养儿童智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非智力的培养,应该使年轻一代具有远大的目标,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
  人最幸福的事是让他喜欢一件事情,哪怕是种花、养小动物,使业余时间、精力有所寄托。每个孩子,在家庭中、学校中都应使他有个兴趣爱好。什么最好?特色。现在分数最好,其他人都是失败者。
  其实,孩子学得太难了,有的是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有什么价值?教育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名牌,也会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价值。复旦那个自杀的研究生有什么价值?
  很多优秀人才,他们并没能接受正规大学的教育。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诸如善良、勤勉远远超过大学的收获。
  每个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长道路,让他喜欢一样,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乐,这很重要。
  缺失七  读书的生活方式
  读书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精神上的愉悦常常比物质来得重要。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主要任务就是读书。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这个人的读书史。
  读书对于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爱读书的民族,如犹太人。近代史上三个最伟大的人物均来自犹太民族: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改变了人类对社会的看法,爱因斯坦以相对论确立了崭新的宇宙观,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让人更准确地了解自身。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犹太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犹太族人。
  他们读书态度近乎宗教:孩子刚生下来,就用蜂蜜涂在书上,让孩子舔,意思是读书才能甜蜜。他们也绝不允许把书踩在脚下。他们每人年均读书60本,中国人均只有5本。一个不读书的人是走不远的。是否读书跟他是否大学毕业没有关系,书才是真正的大学,才是让人精神成长的乐园。
  宁静才能致远。读书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精神上的愉悦常常比物质来得重要。
  缺失八  记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是个好习惯。
  通过写日记,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化思考;可以锻炼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可以让子女倾诉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他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锻炼他的意志,开阔他的心胸,净化他的心灵。不仅孩子写、老师写、父母也可以写,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有的甚至彻底改变了一个孩子,一位家长,一个学校的状态。因为要想写得精彩,就必须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正因为父母觉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别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个命题肯定是正确的,只要父母们与孩子一起成长,尽管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目前中国的小学教育最缺失的东西是什么?

8. 中国教育缺什么?谢谢

太多了。

不过我认为是公平和家长和学生们正确的思想。

对于一些苦读十年寒窗的穷学生来讲,即使他考上了某一所重点学校,如果他没钱,他就在很大程度上进不了,让那些有钱的先进。还有一点就是,学校开设重点班,把好的老师、好的教材和好的仪器都给了重点班,让其他普通班的学生得不到公平的教育。

现在的家长认为成绩就是一切,有了好成绩就可以上好学校,但他们同时也忽略了孩子的素质和品德。美国的某一件名牌大学曾经面对过两位实力相同、成绩相同的学生。一个是中国,另一个是加拿大。录取最后的结果是加拿大。为何?学校是这样说的:从中国学生的言谈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只是一个侃侃而谈的人,谈自己的理想,自己以后的人生,要干一番大事。当一张纸屑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却视而不见,结果加拿大的学生把他捡起来了。

用美国人的那句话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他们不需要光说不做的学生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