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集体发力新能源,2019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会有什么变化?

2024-05-18 13:59

1. 车企集体发力新能源,2019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会有什么变化?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操控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主要区别于现在我们常见的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动力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
下面介绍几个市场主流的新能源汽车类型:
1、新能源包括混合动力汽车:采用燃油和电作为驱动原料的混合动力。目前各大品牌基本都有此类车型,比如:奔驰S400、宝马5系等,这些混动车辆都会标有Hybrid字样。
2、纯电动汽车:此款车完全脱离了燃油,完全靠电作为驱动原料的混合动力。
3、燃料电池汽车:这款车也是电池车,是一种氢氧混合燃料电池,您可以快速将电池燃料灌满,无需充电等待。
4、氢能源动力汽车:此款车也完全脱离了燃油,利用氢能源替代了燃料。
5、太阳能汽车:这款车大家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转化成电能来驱动车辆。
还有其他新能源汽车,如:双燃料汽车、天然气汽车等

车企集体发力新能源,2019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会有什么变化?

2. 不确定性纷至沓来,2020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该如何走?

我们以某种商品为例,按照供求理论来讲,通常当这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它的价格会上涨。而供过于求时,这种商品的价格又会下跌。于是,生活在经济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在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中体会着商品价格或多或少的起起伏伏。

而就在这两天,某种商品的价格暴跌也同样印证了供需理论的强大威力,这种商品就是石油。石油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战略资源,它无论是在国家安全层面或者经济层面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此次的暴跌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因此由它引起的全球资本市场的剧烈震荡仍在持续当中。

以美股为例,在2020年3月9日的交易日当中,美股开盘暴跌7%,触发熔断机制,所有股票暂停交易15分钟。“黑色星期一”再次上演,这次熔断是美股自1987年推出熔断机制以来,上演的“梅开二度”,而上一次熔断则要追溯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风向标,美股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金融国际化和交易电子化的不断发展,资本早已经走出了国门,并穿梭于五洲四海。但由此带来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2008年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创伤,想必仍然令许多人心有余悸。

不过,作为普通的老百姓,我们既没有进行宏观调控的权力,也没有实施货币政策的能力。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关注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并思考它有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既然此次全球性的资本市场动荡是源于石油市场,那我们还是从石油本身谈起吧。

就像我们上述所说的那样,石油对大部分国家来讲很重要,但它并非只是针对于国家层面。毫不讳言,石油价格的涨跌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个人的生活成本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们先从对个人层面的影响来说一下,简单来讲就是国际石油价格的下跌,同样也会带动国内石油价格的下跌,进而又会带动石油衍生品价格的下跌,比如汽油。这对于广大汽车使用者来讲是一个好消息,如果汽油下跌或维持低价的时间足够长,那么这对他们来讲又会节省一笔不小的开支。反之,就会令广大车主的用车成本增加。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思考过程,毕竟国内油价的调整并不与世界油价同步,因为油价的传导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时间。而且鉴于国内的油价调整机制,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并不能完全参考上述的分析过程。但如果时间足够长,国内油价的价格曲线将会逐步与国际油价并轨,当然我们说的是油价的变动方向,而不是油价变成同样的价格。

先说油价变动对我们个人的影响,并不是为了呼吁个人去做什么样的备案来应对油价涨跌,而是为了引出一个更为重要的话题,即油价的变动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而上述的铺垫或许会给我们一些思考。

我们知道,如今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相关车企层面,都在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并且时至今日已经有了初步成效,从数量上来看,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单一市场。

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燃油车仍然占据着国内汽车销量的绝大部分,新能源车要想快速对燃油车实现量的反超,难度本来就很大。再加上当前石油价格暴跌,似乎更是难上加难,那么此次石油价格的剧烈变动会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踩下一脚刹车吗?

笔者认为,我们至少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石油价格短时间下跌和石油价格长时间下跌。至于如何定义时间的长短,一般来讲,一年(含)以内可算作短期,超过一年应该算作长期。

这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影响。首先,国家的政策不会变,起码不会打压。其次,车企层面也并不会受太大的影响,资金的投入应该不会大规模下降,技术的研发也不大可能会停滞。

对于大车企来讲,有燃油车作为现金流的大部分来源,大概率不会在短时间内陷入资金困境。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讲,本来产销的数量也不是太大,且他们的背后一般都有实力不俗的资金支持,所以也没有必要替它们杞人忧天。
所以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格局基本不会有大的改变,只是油价的下跌或者维持低价的局面短时间内会更多利好个人消费者罢了。

再加上最近有消息传出,欧佩克与俄罗斯正在商讨将于今年4月份召开特别会议,来共同应对当前的局面。如果相关方达成减产协议,那么油价在可期的未来会不断攀升至合理价位。至于我们国内的消费者,可能又会迎来一小波儿油价缓慢爬升的“折磨”了。

这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讲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而对于生产燃油车的企业是一个利好。该如何解释呢,请允许笔者来讲一个小故事。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蒸汽机被发明出来,并由此带动了诸多行业的变革,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就是运输业。在蒸汽机未被发明以前,货物的运输基本全靠马车,那些马夫以及由马夫组成的行业团体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但蒸汽机出来以后,一切都变了。

蒸汽机来了,蒸汽机车也来了,虽然看似笨拙,但是它比马儿能更多地拉货,更快地拉货,更长距离地拉货,而且不用休息。规模经济的效应慢慢体现,许多货主也慢慢放弃了使用马儿拉货,而转向使用蒸汽机车。

但新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随着蒸汽机车的大规模应用,它已经触动了马夫以及其行业协会的利益。于是各种针对蒸汽机车的破坏活动也随之而来,打杂机车,破坏铁轨等行为不一而足。我们理解他们的行为,但他们的行为却不能阻止时代进步的滔滔洪流。

马夫消失了,但让他们消失的不是蒸汽汽车这个具体的东西,而是资本的力量。资本就像鲨鱼,它能闻到千里之外的血腥,它同样也会寻觅回报率最高的地方。
即便我们国内的各种既得利益团体不像国外那样被扒得精光,但他们确实存在着。如果油价长时间下跌或者维持低位,那么对于国内生产燃油车的企业是非常大的利好,因为消费者欢迎,有市场需要。因此,资本的力量也会在无形之中偏向于汽油车市场,而不是新能源车。

这个世界太难了,似乎干什么都需要钱;这个世界太容易了,似乎干什么都能用钱摆平。当资本有了明确的喜好,被嫌弃的那个也只能望洋兴叹。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价格不是由成本决定的,而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有人需要新能源车,才会有人生产,需要的多,价格也就越高,利润空间也就越大,资本喜欢钱,它就会向你靠拢,所谓“铜臭味”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油价愈发便宜,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需求还会保持高位吗?很难说。

而且加上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车型存在的续航焦虑、充电过长(起码相对于燃油车来讲)等问题,消费者在做选择的时候想必也会更加谨慎。
另外,如果后续相关产油大国未能达成减产协议,并一直处于对抗的状态,那么这显然对于新能源车来讲不是一个好消息。

决定一个产业发展的,绝对不是单方面的因素,即便从国家层面有了政策导向,从企业层面有了执行措施,但是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也会为其蒙上一层不确定性。
2020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到底该如何走,取决于国家、企业以及消费者,当然,还有那数不清的不确定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 2020年,新能源车企会比想象中更凄凉

两年前,众人都说,2020年将是各家造车新势力、新能源车企的决战时刻,因为大部分新能源车企的产品都已经落地,将进入销售阶段。可是万万没有想到,2020年的开局的疫情,让新能源车企的“决战时刻”成为了“至暗时刻”。
2020年第一季度,大量新能源车型开始交付周期,这其中包括已经发布价格的特斯拉国产Model 3、爱驰U5、威马EX6等,也有即将发布的天际ME7、哪吒U、零跑T03、广汽蔚来合创007、小鹏P7等等。另外算上刚刚迈入交付期的理想ONE、Aion LX等,不下十数款车型在第一季度的交付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根据蔚来公布的交付数据,2020年1月蔚来品牌整体交付量达1598台,同比下降11.5%,其中ES6交付1493台,ES8交付105台。不过按照蔚来的说法,由于1月份的有效工作日只有16天,其日均交付达到了100台以上,同比提升22%。

蔚来的下滑幅度已经是新能源车企中比较好的了。1月份新能源车销量的准确数据还没有出来,但是据相关统计,整月销量数可能在4.85万辆左右,下滑了52%。同时,1月动力电池装机量约2.32GWh,同比下降53%,这也是和新能源车销量扣得上。
实际上,由于新能源车企目前的运营状态大多是支出远大于收入,整个产业链的运转逻辑也是依靠出行公司的合作,因此新能源车企受到的冲击并不仅仅只在第一季度,冲击的深度远不止于销量归零这么简单。
01
私人电动车销量必将大降
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动车开始强调长续航以及高速行驶过程中的充电便利性,但此次疫情过后,预计对电动车的私人用户销量的冲击会比较明显。
这次疫情展示了一个很突然、但是却很必要的用车场景:公共交通的中断,以及考虑到交通过程中的感染问题,用户如果要驾车长途远行,纯电动车显然是不可行的方案。对于跨省级,甚至仅仅是远程跨市出行中,纯电动车的缺点在今年春节期间都受到了放大。这样的认知将明显让消费者再度思考纯电动车,尤其是家庭仅有一款车的情况下,纯电动车型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避险需求”。
与此同时,由于纯电动车在中国市场大多还是聚焦于豪华、高端区隔,价格在20万元以上,这也将是减少私人消费的一个原因。
此次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显而易见,低收入人群、劳动力人群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然而中小企业中的中产阶级或许会受到冲击。企业的裁员和收入降低都将成为中产阶级担心的事情,这一顾虑将大幅降低中产阶级的支出,类似于电动车这样非必需的“负债”就会成为第一排除的选项。一旦原来的豪华车潜在群体不消费电动车,这些新能源车企将损失掉大量的私人用户,整体营收受到很大影响。

可能相对影响较小的车型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或者增程式混动,然而造车新势力除了理想ONE之外基本都没有这两类车型,或许李想能抓住一丝发展的机会。
02
网约车冲击销量
相比于私人用户销量的下降,真正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打出“一记重拳”的是在此次疫情中受到重创的网约车产业。数据显示,2019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中,有差不多45%的份额是由单位用户购买,而这些“单位用户”主要是网约车和出行公司,网约车公司是新能源车最稳定的需求方。
相关数据机构调研,受疫情影响,在春节期间网约车日活量下降了五到七成,有业内人士表示实际下滑量可能更大。

网约车日活量下滑,意味着出车量大幅减少,网约车司机将没有收入。在网约车产业链上,大量司机都是通过月租的方式向网约车提供公司租赁,随着出车量大幅降低,网约车司机都已经不再租赁车辆。加之网约车公司更多是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购车,司机弃租则进一步影响到网约车租赁公司的现金流。随着租车公司的现金流断裂,将无法采购新的车辆,意味着新能源车企最大的需求消失。
此外,一旦网约车租车公司的资金链断裂,其通过融资渠道购买的车辆都将涌入到二手车市场,这对新能源车的新车销售也会起到显著影响。
03
生产、研发进度受阻或达3个月
由于疫情基本上延缓了2月份的复工时间,大部分省市还进行封闭管理,以及部分海外航线也遇到了停飞,这些问题将进一步延缓新能源车企的生产、研发、销售进度。
新能源车企是最积极开展“线上购车”和“直播购车”的企业。这一方面得益于新能源车有足够的话题性和新功能,另一方面也在于新能源车的价格相对稳定,没有太多的折扣,可以实现线上下定。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应该订单数寥寥,主要原因还是新能源车都是新兴事物,仅仅通过线上传播远远不能解答消费者的疑虑。
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生产问题更为具体。部分车企已经提前于去年底发布了新车,可是现在却面临无法交付的情况,对于车企而言充满着更大的不确定性。首先,因为交付日期的拖延会让消费者直接弃定;其次,晚一个月交付意味着现金的消耗多一个月,没有车辆交付就没有现金的回流,一旦交付晚三个月,企业或许就可能资金链断裂。
此外,疫情还会影响到那些尚未发布新车的研发进度。一位车企研发人员透露,此次疫情对研发测试的影响可能超过了他们的预期,一款车的研发可能会延缓三个月。同样关键的还在于恰好这次疫情影响到了整轮冬季测试,如果要赶进度则必须前往新西兰等地的测试场地完成,这样又是一大笔花销。

对于部分计划在今年下半年、甚至第四季度交车的新能源车企来说,研发受阻意味着交付期可能拖延到2021年。而2021年是什么样的年份呢?这一年大众MEB将在中国可能有百万辆级产能,通用、福特这些巨头的纯电动车都会投放到中国市场,而特斯拉这样的龙头车企甚至可能在中国年产30万辆。也就是说,一旦错过了2020年这个节点,基本上新能源车企就很难成功了。
04
融资成为当前最大任务
需求下跌、生产研发进度受阻,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都已经无可避免,现在唯一能够做的是找到融资来渡过这轮“冰河时期”。
据蔚来透露,他们近期刚刚完成了一轮1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认购协议,以股票折价25%的条件换取了一年期的零利率贷款。尽管这1亿美元和之前传闻的蔚来希望找到10亿美元的股权融资相比大大缩水,不过这笔费用至少换来了三个月的周转期,对蔚来坚持下去还是很关键的。

另一方面,小鹏汽车何小鹏也在社交媒体上也有意无意透露了“小鹏不差钱”。何小鹏表示他持有大量的特斯拉股票,言下之意是他可以通过套现特斯拉股票来维持小鹏的运营。按照的特斯拉之前800美元到900美元的股价来看,何小鹏如果出手10万股特斯拉股票,就能够有八九千万美元保持小鹏的运营——如果对“大量”有一个更乐观的定义,或许何小鹏所持有的特斯拉股票达到百万量级。
如果说蔚来和小鹏还有融资的底气,那么更多数的新能源车企可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对于大部分新能源车企来说,它们很有可能无法见到2021年的日出,现在需要做的,必须是给自己找到一个足够粗的“大腿”,确保品牌有最低限度的生存机会,即便是被收购也在所不惜。
撰文|钱大友
图片|网络
编辑|白术
审校|兰青青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20年,新能源车企会比想象中更凄凉

4. 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

一、2022年1月11日,乘联会发布2021全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数据,据统计,1-12月国内新能源汽车批发总量达到331.2万辆,同比增长181.0%;零售总量为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双百位”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2022年4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中,纯电动汽车占比75.7%,插电式混动汽车占比24.3%;2022年1-4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中,纯电动汽车累计占比78.1%,插电式混动汽车累计占比21.9%。2022年1-4月,纯电动乘用车累计。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规模化、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新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达到675万辆,同比增长108%。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突破,产销同比增长160%以上,销量达352万辆。2021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基本上实现了车联网功能的全覆盖,部分头部。

5. 关于2022年经济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思考

 2021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也牵动着每个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及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看到,党和国家紧紧围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同富裕两个战略目标,不断的推动 社会 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人民生活 健康 幸福 。我们也强烈的感受到了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我们的国家和 社会 发生了很多结构性的变化,也有很多对于未来的前瞻性布局和深谋远虑。同样对个人,也需要不断的总结、改变,顺应时代潮流,在 历史 洪流中摆正位置、做好事情。当然,更多的还是基于工作的思考。
    民族复兴路上消费市场正悄然变化。 回望2021年,我们发现,国内的消费市场从生产供应和市场消费两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供给端,自主品牌、新国货不断崛起,市场占有率不断的提升,也加快海外出口,走向更多的新兴国家,产品的颜值更高、功能更强、智能化水平更高、性价比更高;消费端,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消费群体逐渐扩大,年轻化消费正在成为主流,伴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提质扩容以及文化自信和产品吸引力的增强, 科技 创新带来的新消费场景和新的消费体验不断涌现,兼具高品质、高颜值、高性价比,更有个性的新国货品牌迅速发展,这为消费市场带来新的增长驱动力。
    绿色消费转型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纵观2022年,国家的宏观政策在不断的引导技术、资金、人才从房地产和互联网等领域向高端制造业转移,持续推动制造业向绿色,智能,高端化升级。以碳中和为抓手,推动 社会 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加速企业向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减碳减排领域重点发展。绿色低碳是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大方向,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不仅仅是中国庄严的国际承诺,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202年国内的经济生产恢复比较快,但消费端恢复较慢,也说明国内的消费景气度下行趋势,消费动力不足。根据宏观部署,2022年经济发展的总基调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所以个人也不要太激进,保持工作和收入稳定最重要。明年一系列重大国际赛事和重要政治会议将举行,这都需要经济环境保持一定稳定、稳健,这是一个市场需求,更是政治要求。所以,中国经济在2022年要继续复苏,复苏的动能也将由逐步由外需拉动转向内需驱动。长期看,消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也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拥有广袤纵深的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和最健全且强韧有力的供应体系,这是得天独厚的国际竞争优势。同时,2021年共同富裕的政策不断推进、养老医保等 社会 福利不断普及、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为中国的消费增长提供支撑,使其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发展新能源 汽车 一个必然的选择。 在这种 社会 大背景下,新能源车作为能源转型、就业承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有利承载工具,将配合宏观政治要求、区域发展需求、产业发展所求、消费市场所需,加速发展。2021年,新能源的渗透率将超过13%,2022年预计将超过20%,这样一个高的渗透率预示着新源 汽车 将迎来加速爆发式的发展。目前也能看到无论是自主还是合资企业,新能源车的产品布局越来越丰富, 毫无疑问2022年将是新能源产品的大年,各个企业都会基于不同的技术路线、产品布局推出各自型号车型,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基于2021年的所见、所感、所思,可以总结新能源 汽车 呈现这几大趋势和特征:
    1、新能源车正在加速与爆发。 2021年新能源 汽车 的市场渗透率将突破12%,达到一个临界爆发点,迎来市场化快速发展阶段,产品更加丰富,竞争更加激烈。新能源趋势不可逆转,能源革命的浪潮汹涌而来,也会倒逼国内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加速。
    2、新能源 汽车 的溢出效应。 伴随着限行、限购城市规模的扩大,新能源将加速1-3线城市对传统燃油车用户的抢夺,对传统市场形成冲击。目前新能源车还不是主流消费,但这种转化趋势正在扩大。所以传统车型在1-3线城市的选择优势下降,将被迫逐步的下探到低线城市,从而带动整个市场的消费升级,也迫使传统 汽车 通过产品改良,继续提升产品性价比来提升竞争力,提供用户更好的出行体验,这也将助力整个消费升级和国内市场的流动循环。
    3、个性化产品异军突起,自主品牌崛起成为一个持续性的趋势。 在产品同质化的背景下,自主品牌在外观设计、个性化表达以及智能化体验上的优势逐渐凸显,将引导90后,00后选择国货风潮。消费的年轻化带领了自主品牌走向国潮复兴、国货崛起之路,不断为用户创造更加幸福美好、更有获得感的用车生活。
    4、 汽车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用户的增换购需求持续增长,购车预算及车型尺寸不断增加,做高端,做品牌是自主品牌的结构性机会。自主品牌的价格继续提升,代表着自主品牌价值的提升,这预示着和豪华品牌、合资品牌必有一场硬碰硬的厮杀。
    5、 汽车 消费从市场主导变为产品主导。 这两年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传统 汽车 ,价格战、渠道战、广告战很猛,产品也逐步同质化、内卷严重。新能源 汽车 带来了市场增量,其技术的突破带来市场结构突破。新能源倒逼传统 汽车 转型升级,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带动了市场需求从合资向自主转移,国内自主品牌迎来了逆袭的战略机遇。同时,新势力品牌也在快速崛起。
   基于以上5个发现,我们同样能看到很多机会,而对于企业则是战略要求。
    1、新能车生态布局要加速。 众多整车企业加强新能源相关技术研发,以刀片电池为代表的高性能电池逐步大规模应用,同时超常寿命技术,超级快充技术以及低温性能提升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逐步解决新能源车续航衰减,充电慢等问题,纯电架构、L3智能驾驶、数字座舱等产品技术迭代加速。消费者对新能源的接受度短期持续提升,将会助力新联市场的需求持续释放。在整车保有量不断提升以及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充电桩的数量和规模将不断的提升,充电桩的运营效率也借助市场极致将会显著的提升,这些将带动新能源 汽车 需求逐步释放。
    2、产品要主动出圈。 2022年新能源产品大年,自主品牌的内部竞争将加剧,肯定会继续卷。所以,在 科技 智能产品的基础上,要聚焦年轻群体,借助多元化来满足Z世代以及互联网原住民的场景需求,创造更个性的产品印记,甚至创造话题场景,借助互联网扩圈来实现圈层化营销,让产品成为年轻用户的社交工具和朋友圈谈资。
    3、做高端提升品牌溢价。 2021年是自主品牌崛起的元年,在新能源电气化加速下迎来重大的战略机遇。2022年新能源继续争奇斗艳,2025年将出现百家争鸣之势。结构上,豪车电气化对自主品牌而言仅有3年的窗口期,到2025年自主品牌的先发优势将不复存在,到2030年这一市场的竞争必然白热化。细分市场上,中高级别的C级轿车,B级SUV和C级SUV中的新能源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将成为接下来快速崛起的新能源细分市场。通过消费升级,豪华市场的国产替代也会越来越明显。
    4、做强品牌反向赋能。 新能源 汽车 可以是首选,目前消费者对新能源的接受度不断提升,用户的产品印象更加牢固,品牌资产更显可贵。制造端的差距将会不断的缩小,产品本身的体验也将逐步的同质化,产品会存在竞争力落后风险。那么,基于品牌的竞争力将显得尤为重要,新媒体融合背景下流量获取更容易了,品牌传播也更方便,强化品牌价值是必须的。
    5、经营好用户口碑打造品牌沃土。 新能源未来不断激烈的竞争提示我们,要做品牌,而品牌来源于口碑,对于用户的经营、口碑的维护、品牌的塑造在高端豪华车型上非常重要性,要加快布局。要借助新能源本身的三电、架构、 科技 优势,讲好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故事;要能不断的提升整车智能属性,通过智能来重新定义豪华,讲好未来智能出行的故事;要通过定义未来美学、中国式美学,讲好造型开发的故事;通过定义品牌理念来诠释品牌故事,自主品牌下一个战略高点是通过创造全新的用户体验、以品牌为中心的用户生态打造,实现精品化的全新的生活和沟通方式。最后,要通过加速出海,以民族自豪感来赢得国内市场的共情和好评。
    6、把握住增换购市场潜力。 与传统车增换购市场对比,新能源车具备四个明显特征:增换购率高、女性用户占比高、豪华品牌比例高、年轻用户占比高。所以,如何把握年轻用户及女性用户群体的增换购需求,对于新能源产品将至关重要。

关于2022年经济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思考

6. 新能源汽车的2021:“混战”来临 格局将变

玉鼠追冬去,金牛送春来。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 汽车 行业在风雨中前行。在经历了2020年的V型反转之后,2021势不可挡的来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一场突然来袭的疫情让各大 汽车 厂商防不胜防,几乎全部的车企都在困境中挣扎。销量腰斩、欠薪裁员、破产等消息不绝于耳。 
     
  但国内的 汽车 市场的恢复能力很强,很快便恢复到了疫情来袭前的热度。据乘联会数据显示,自4月份开始,我国 汽车 的产销量不断回暖,新能源 汽车 的销量更历创新高。 
  
  而2021年恰逢中国 汽车 工业在后疫情时代下迎来十四五开局之年,历经三年下滑之后,中国车市有望在2021年重新回到增长赛道。 
  
  中汽协预计,2021年我国 汽车 总销量为2630万辆,同比增长4%。其中,2021年我国新能源 汽车 销量有望达到180万辆,同比增长40%。 
  
  在2021年1月份,中国新能源 汽车 更是实现了强势增长,迎来了“开门红”。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1月份,中国车市狭义乘用车销量为216万台,与2019年同期相比,其销量上涨了25.7%。 
  
  其中,新能源 汽车 在2021年1月份的单月销量为15.5万辆,与2020年同期相比,销量增长了274.5%。 
     
  毋庸置疑,继2020年新能源 汽车 在中国车市实现逆势增长之际,2021年1月份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增长幅度,更是迅猛。 
  
  而从市场结构看,去年的两个变化令人对2021年充满信心:一是新能源 汽车 个人消费比例大幅提升至近70%,而两年前这一比例仅为20%。二是非限购城市购买比重达到了60%。这些市场驱动因素说明消费者对新能源 汽车 接受度越来越高。相比之前只能依赖对公业务来发展的新能源来说,无疑是一件喜事。同时,新能源个人市场的增量也将被放大。 
  
  而对于车企来说,我们也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玩家参与进来,外资、合资新能源车型落地的速度都将加快,高品质新产品次第开花,选择余地将持续增大。由于海外疫情不确定因素增强,在电动化战略方面,跨国车企将更多向中国市场倾斜。 
     
  对于国内车企来说,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2020年,中国车市不少车企纷纷推出了旗下高端纯电动品牌,如北汽新能源的ARCFOX极狐品牌,东风岚图、广汽埃安、上汽智己、长城 汽车 沙龙智行等,也纷纷面世。 
     
  与此同时,长安 汽车 、一汽红旗、比亚迪等也在新能源 汽车 高端化的路程中。应该说,2021年,纯电动车的“高端化”,将会在中国车市进一步推进。而这也将成为抗衡国际车企的一大利器。 
  
  车企们熬过了艰难的2020年,但是 汽车 行业的竞争不会随着新年的到来而消失。可以预见的是,2021年, 汽车 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 汽车 行业。 
     
  苹果、小米都已经确定进入 汽车 行业,而且在今年宝能、恒大都会上市新车,贾跃亭挟法拉第未来与吉利达成合作,新能源 汽车 跑道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 
  
  经过2020年的一番洗礼之后,新能源的“下半场”正式拉开序幕,而这依旧是一场“生死淘汰”, 当下 汽车 工业正在剧烈变革,如何找到可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成了每个车企都必须直视的问题。 
     
  2021年已经到来,新能源 汽车 也将在竞争中向着更高腾飞,各位都准备好了吗?

7. 2021展望 | 新能源车:巨头进场的最后决策期

 文 | 李勤
   编辑 | 杨轩
   很难想象,2021年,产业链高度复杂、资金需求大的 汽车 行业,居然要掀起第二次“百车大战”。
   2020年是两次大战的分水岭。蔚来 汽车 用一年时间,将市值从30亿美元左右拉升到了近900亿美元,逼近手机巨头小米集团。理想 汽车 和小鹏 汽车 上市不过半年,市值也从Pre-IPO的不到50亿美元,窜升至300亿美元左右。资本急剧涌入的上限则来自特斯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笼罩全球,特斯拉依然实现49.55万台交付量,首次录得全年盈利,这也将特斯拉股价一路推高,让马斯克登顶全球首富。
   第一轮造车大战的胜出者在2020年市值陡增,这无疑吸引了各路巨头。行业热潮持续高涨,以苹果造车的实际动作达到顶峰。国内的 科技 巨头也在入场,百度与吉利成立合资智能 汽车 公司,小米的造车传闻屡次传出。
   与此同时,新造车浪潮的牵引之下,传统车企巨头也争相出牌,上汽、长安、东风、长城、吉利乃至比亚迪,无一例外,都成立了独立的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
   而熬过2019年寒冬的新造车第二梯队,如威马 汽车 、零跑 汽车 、合众 汽车 等,也以科创板为筹码,及时获得资本粮草,向更下沉市场冲锋。甚至,据36氪了解,以产品嗅觉见长的第二波互联网跨界造车潮也在酝酿,传奇人物李一男的造车项目已经浮出水面。
   毫无疑问,新一轮的“百车大战”将在2021年揭幕。特斯拉已经以50万辆的目标向中国市场发起猛攻,新造车头部阵营将在这一年要通过完善技术和服务等加固护城河,第二梯队造车项目也要在2021年角逐新的资本通道。传统车企的转型和后来入局的造车项目则必须抓住这至关重要的窗口期。
   这是激流涌动的一年,是一场持续5年乃至10年的EV(Electric Vehicle)混战的前夜。
   
   
   毫无疑问,蔚来,理想 汽车 和小鹏 汽车 已经站稳了新造车行业的头部阵营。三家公司各有价值主张和品牌特色,也各有自己的产品号召力,通过公开市场,已经募集到充裕资金,形成产业明星效应。而且,三家造车项目都选择了美股上市,老牌资本市场成熟的监管机制,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更强驱动。这相当于和在国内上市的造车项目之间划出一道天然鸿沟。
   但三家公司也并非高枕无忧。从公开信息和产品节奏上看, 2021年是三家公司的产品空档期 ,除了小鹏 汽车 将推出轿跑P7的“缩小版”P5,理想 汽车 可能推出理想ONE的改款车型,三家的重磅技术和新一代平台产品都集中在2022年。而2021年,就成了地位巩固,拓展布局,以及聚拢资源的关键之年。
   在过往的常态认知中,蔚来的优势是用户服务,小鹏 汽车 的切入点是智能驾驶自研技术,而理想 汽车 是运营效率和产品力,那么可以预见, 在2021年以及未来相当一段时间,三家公司将同时投入全盘布局。 
    1、蔚来:补足技术,提升效率 
    在 汽车 这个消费场景和链条都非常复杂的产业里,一旦蔚来的用户服务界面形成闭环,不管是技术还是运营效率都是可以嵌套在其中的单项能力。目前来看,李斌的战略方向也正是在这个路线上。 
   1月10号的NIO Day上,李斌曾向36氪在内的媒体表示,自己已经全面负责研发业务,10个研发线上的负责人,都向其汇报。而蔚来在2020年的一个主要战略,就是重新搭建智能研发体系,包括招募算法负责人任少卿,硬件负责人白剑,以及晋升老将章健勇担任系统集成负责人。而更底层整车OS和芯片,也都在其研发日程上。在运营效率上,李斌也有意强化,多位蔚来员工透露,李斌曾在内部号召,要学习理想 汽车 的研发投入效率。
    2、理想:纯电动、智能化研发成为重点 
   除了蔚来在补技术课,有“抠厂”之称的理想 汽车 也开始大力度投入技术研发。就在2月2号,理想 汽车 宣布在上海设立规模2000人的研发中心,致力于高电压平台及超快充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和下一代智能座舱 科技 等技术研发。如果除去理想 汽车 在北京顺义的研发中心,上海2000人的团队体量已经十分庞大,小鹏 汽车 智能化的研发团队也才刚过1000人。
   刚刚过去的四季度业绩会上,理想 汽车 已经宣布将今年的研发投入从去年的11亿元,拉升到30亿元。而据36氪了解,上海团队以及理想 汽车 2021年的研发重心都是纯电动平台。
    3、小鹏: 探索 用户服务和运营 
   如果2022年,蔚来轿车ET7“堆料式”的智能化平台顺利落地,理想 汽车 的自研自动驾驶能力也实现交付,那么小鹏 汽车 的企业轮廓不可避免,就会随之模糊。当然,在小鹏 汽车 CEO何小鹏看来,其从2017年就开始搭建的自研体系,依然具备先跑优势。“其他企业的自研想要成型,还需要2-3年时间。”去年9月的广州车展上,何小鹏告诉36氪。
   在这个时间窗口期内,小鹏 汽车 势必要在用户运营、服务和社区层面做更多 探索 。例如,小鹏 汽车 已经重拾自营超充站的建设,目标是2021年覆盖全国200个城市,确保自家用户的充电品质。
   同时,在渠道层面,小鹏 汽车 也向直营模式大幅切换。多位小鹏 汽车 人士告诉36氪,现在的策略是强化用户服务和触点,“之前开的加盟店比较多,现在第三方加盟店会慎重考虑,新增店面基本都是直营,2021年,小鹏 汽车 60%的销量都会来自直营。” 据透露,小鹏 汽车 已经效仿蔚来,在去年底成立了一级部门UDS(用户发展服务部),来统筹用户运营、销售、交付和服务体系。 
    4、电池和制造,抢占行业刚性资源 
   除了强化内功,新造车头部公司在2021年的另一个布局重点,是生产制造和产业链资源整合。从销量数据看,新造车三家单月都已卖到6000台以上,蔚来稳定超过7000台。36氪从产业链获悉,蔚来今年已经在按照10万台的销量备货。小鹏 汽车 和理想 汽车 都有改款车型推出,大概率也会向这个目标冲刺。这相当于各家要在2020年的成绩上翻3倍,制造、产能都需要扩容。
    为匹配2021年的产能需求,蔚来已经启动二期工厂建设,而36氪从理想 汽车 内部获悉,其常州工厂二期产线建设也已经启动。 
    而对于重磅车型和技术落地的2022年,乃至角逐更激烈的未来5年,需要的另一个完整的制造基地。如今,地方政府对造车行业热情重燃,优厚筹码不吝抛出,新造车头部公司的第二生产基地也很有可能在2021年浮出水面,这会是一场能量巨大的产业资源聚拢。 
   当然,随着销量增加,行业最稀缺的动力电池产能也需要囤抢。36氪了解到,1月初,小鹏 汽车 CEO何小鹏曾到宁德时代驻留数日,为小鹏 汽车 争取供应保障。蔚来也在一条大电池产线的基础上,又果断包下宁德时代溧阳工厂的一条磷酸铁锂产线,用以生产100度电池包,而这条产线宁德时代原本要预留给特斯拉。
    “现在新造车公司的资金储备都很充足,宁德时代如果不做好权衡,可能也会迫使新造车公司自己去做电池。”一位行业人士向36氪分析。 
    5、资本,无死角渗透 
   此外,不能忽视的是,2021年,资本依然会是新造车行业的主题之一。
   李斌在四季度业绩电话会上直言,电池和芯片已经成为限制期工厂产能的关键要素,这一状况可以持续到今年7月。2月份,小鹏 汽车 和理想 汽车 销量环跌,也不排除芯片因素制约。那么要在供应链上保证自身的”优先供应权“,充足的资金储备,以及能体现保供意志的出价,无疑是最有力的筹码。再加上持续的研发和服务设施投入,新造车头部公司依然会利用自身的产业明星效应,扩大资本视野。
   因此,虽然威马 汽车 、零跑 汽车 以及合众 汽车 等,已经确定要在今年冲刺科创板,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他们的主场。 
   资本从来和市场紧密捆绑,不排除头部公司在2021年销量向好的情况下,启动回港或者科创板的二次上市,用资本大船绑定更多市场销量。至少在蔚来2019年的年报(20-F文件)里,披露了一则条款:合肥战略投资方向蔚来安徽实体完成投资后,蔚来安徽要在48个月内启动IPO,60个月内完成IPO。
   2020年12月初,理想 汽车 宣布增发4700万股、最高融资16亿美元不久,小鹏 汽车 和蔚来 汽车 就紧随其后,增发募资。而就在半个月前的三季报电话会上,蔚来CEO李斌还告诉各大投行,短期内不需要融资。战略较量还会持续。
   
   
   跟去年大刀阔斧的50万辆年销量指引不同,今年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特斯拉对2021年的交付和利润目标,只字未提。但以马斯克的风格,销量目标拉升到百万辆左右应该悬念不大。多家投行也将预测目标定在110万辆左右。
   如果能实现这个目标,特斯拉的交付体量将进入主流车企阵营。要知道2020年,宝马全球销量为232万辆,在华销量78万辆,而按照特斯拉2021年的产能分配,中国区销量要占到40-50万辆,已经逼近宝马在华10余年的耕耘成果。目前,34万元起售的国产Model Y已经亮剑,从火爆的市场响应来看,这款5座SUV车型已经顺利杀进主流的购车人群。
    1、大建工厂+大建充电桩 
   销量压力聚顶,特斯拉最紧迫的布局是基建,产能、渠道和服务做全方面的配套。这从当下一系列的官方信息中,也能看出信号,2月3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特斯拉超级工厂项目(一期)第二阶段环评报告已经获批,这意味着用于生产Model Y的二期工厂投产后,一期工厂也开始“扩容”。环评报告也显示,该工厂一期第二阶段的建设内容为提升已经国产的Model3车型产能,以及新增Model Y、Model 3及相关衍生车型生产。
   充电补能被誉为电动 汽车 的“一日三餐”,特斯拉的动作很直接,已经在临港建立充电桩工厂, 2021年至少生产1万根V3超充桩,这个生产目标几乎是特斯拉入华7年建设的充电桩数量之和。 特斯拉的这一举措,势必也会引发蔚来、小鹏 汽车 等跟进,毕竟地面停车位资源有限,特斯拉的充电桩如果依然坚持不对外开放策略,那么各家车企在补能资源上将此消彼长。
    2、销售门店下沉,口碑急需提振 
   除了充电设施,销售和服务门店同样需要快速扩张,特斯拉销售体系员工透露,2020年,特斯拉的销售门店已经扩张3倍多,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一二线中心城市覆盖,接下来则会继续向下沉城市渗透。
   基建只是特斯拉保证销量的硬件设施,在上层的用户服务和技术研发方面,2021年的特斯拉也需要提高其战略权重。毕竟在中国这个特殊市场上,有一批优质和顽强的本土竞争者,分别从服务、技术等方面进行包抄,而且分别手握超300亿资金,有足够的弹药支撑这场硬仗。 据36氪了解,特斯拉也已经在为中国的设计中心招募负责人,而这快业务将跳出大中华区的管辖范围,直接向美国的首席设计师Franz汇报。如果沿用这个架构,特斯拉本土化的自动驾驶团队组建或许在2021年可期。 
   2020年,特斯拉取得近50万辆交付成绩有其“代价”,其背后是中国制造带来的成本优势,接连不断的价格刺激,以及严苛到难以兼顾口碑的销售费用控制。而面对2021年百万级的销售体量,特斯拉急需在服务、产品质量方面有效改善,尤其是中国这个厮杀激烈的市场,特斯拉如果继续忽视用户价值,将很快陷入涸泽而渔的境地。
   作为智能电动 汽车 行业代表,特斯拉已经进入市场深水区,它的技术研发体系、商业模式、服务体系建设、运营策略等等,都极具行业代表意义。虽然蔚来和理想 汽车 都在公关辞令上撇开特斯拉,列苹果为目标,但无可否认的一点是,特斯拉以不断扩散的销量,让市场看到智能电动 汽车 的确定性前景。这家公司身上有行业的荣光,也有困境的烙印,都值得重视和深思。
   
   
   2021年,对于新造车第二梯队以及后入局的造车玩家,都可能是做最后决策的窗口期。
   理想 汽车 已经在内部信中明确,未来5年要进入15-50万元的广阔市场区间,力争实现160万台的年交付成绩。这无疑说明,智能电动车将很快进入爆发之年,以3年产品周期来看,那么在2021年-2022年,所有造车公司都需要开始对全品类的产品矩阵进行研发投入。
    1、第二梯队公司“内卷”25万以下价位段 
   首先考验的是第二梯队的造车公司,过去5年长期挣扎在生死线上,研发投入有限,而在2021年借助科创板打开资本通道后,则需要对产品定位、技术路线以及渠道策略等进行果断决策。
   头部公司的阴影之下,重新建立品牌认知已经很难。因此能看到,在产品线上,不管是合众还是零跑 汽车 ,以及天际 汽车 ,都将推出购买门槛更低的增程车型,以确保公司的现金来源。
   而在市场定位上,25万元到60万元的市场区间,将被特斯拉、蔚来、理想 汽车 和小鹏 汽车 等充分瓜分,25万元以下的市场,会是零跑 汽车 、威马 汽车 以及合众 汽车 们角逐的主战场。在这个利润空间不大,价格敏感的市场领域,低毛利甚至放弃毛利的内卷打法会成为常态。
   当然,有特斯拉的价格武器在,即便在中高端市场区域,蔚来和理想 汽车 都已经秀出了不俗的毛利水平,也不排除在后续调低毛利率,确保竞争筹码。正如何小鹏此前向36氪所言,“我认为 科技 型车企长期会有高毛利,但短期内追求太高毛利是错误的。”
    2、百度、小米造车:now or never 
   除了第二梯队的造车公司,传统车企的高端电动车品牌,百度、小米等 科技 巨头的跨界造车,也都需要在2021年,完成组织架构重塑、产品定义、品牌策略、大额融资进项等关键动作。
   这是一波以消费属性强驱动的造车机遇,所要求的核心能力是产品定义和品牌价值重塑,这都与传统巨头们的职业经理人制格格不入。如果错过这个资金热情仍在延续、头部车企产品发力的间歇期,不管是 科技 巨头跨界,还是传统车企的高端化转型,都将在新一轮的厮杀中付诸泡影。
   2021年无疑是波谲云诡的一年,全球 汽车 产业已经卷进变革旋涡,突围之路唯有新的价值创造。

2021展望 | 新能源车:巨头进场的最后决策期

8. 你觉得2022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在传统汽车行业盛行之下,为应对全球生态环境而生产出来的一类汽车。据相关了解,目前在中国甚至在国际上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开发和建设尚不完善,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小编认为在2022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上,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研发内容,甚至是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都会有所改善和发展。
首先在2022年相对于以往新能源汽车发展历史来说,它将拥有更多的市场先机和市场占有率。传统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替代行业,相比于新能源汽车不断步步高升的发展情况来说,传统汽车行业在受到国际影响后将会在2022年更难继续生存和发展。对于此前新能源汽车行业较多依赖国家政策补贴的情况来说,在2022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市场发展机制也将会更加完善。
在另一方面,2022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将会在核心发展技术上有所突破。出于该行业的发展背景比较单薄,一些关键部件人依靠国际进口,所以该行业的技术水平方面仍然对行业发展有很大的制约性。所以,在2022年新的元汽车行业很有可能加大对核心技术开发和研发的力度,再次发展方向进一步探索和升级。
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将在相关配套措施及基础设施方面投入更多建设力度。因为对私人充电桩及公共充电桩的设施配备非常有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所以除了要在相关配套措施的数量上有所增加之外,还要对一些公共设备的布局更加合理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社会上,也要更加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总的来说在2022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仍然有许多要突破的地方,对于该行业的发展也仍然任重道远。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