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缺什么?

2024-05-04 20:52

1. 中国的教育缺什么?

朱先生总结为四条:缺服务意识,缺人文关怀、缺特色和缺理想。朱先生的文章很好,也切中时弊,但有一点没有提及,所以本人不吝献丑,在此狗尾续貂。
  我们的教育缺什么?我认为大概缺程序或规则第一的信仰或习性为最。严格讲,这不只是教育的问题,只是在教育中已习惯成自然了。在家长制和等级制社会中,自然的和人为的等级关系和由此形成的秩序,并且维护这种关系和秩序,才是最重要的,整个社会就是由无数大大小小家长或“家长”为核心所构成的结构链。于是家长或“家长”就成为天然的权威,也是下属者的道德、人格、智力和知识的源泉,不仅在道德、人格上要比下属成员具有优越性,甚至在智力和知识上,也具有天然的优越性;所谓“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之类谚语,就是辈分高、地位高的人在智力和知识显示优越感的通俗表达式。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很巧妙地在师生关系中把现实中通行的尊卑秩序复制出来了。
  以此关系和秩序为基调的社会和教育,未必是一无是处的。它常常是可以具有温情脉脉和关爱的一面的,用现在的话说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即便是来自家长或“家长”的最严酷的惩罚或体罚,惩罚或体罚者和被惩罚或被体罚者双方,都可以具有相同的人文理由或关爱理由:即一方是“为了你好”或“玉不琢不成器”,一方则自认是“为了自己好”,从而彼此认同,再严酷或无理的惩罚或体罚也就被温情化、合理化了。只是在被认可或起码是名义上被认可的现代规则或标准下,这样的社会和教育才被当成问题。无论善恶美丑,是非对错,全是权威或权力说了算,而不是程序或规则说了算,权威或权力全能化了,在越发繁复的现代社会,这既做不到,也常常会为害更甚。在教育上演变为什么都是老师说了算,并且领域和对象可以无限延伸,结果就是什么都需要定于一尊,什么都需要标准答案,堵塞了学生想象、智力和行为上的广阔空间,更易使学生形成依附型人格,不想也不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在这种教育空间中,超越老师或权威的念头在学生内心闪现,本身就象是一种罪过和恐惧。但这还不是最糟的。
  应该指出,这种社会或教育中是权威或权力独尊或全能化,并不是说其中没有程序或规则,而是说程序或规则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真实地位,没有真实约束力,尤其对程序或规则制订者自身不具有约束力。古人说“官以权犯禁,儒以文乱法”,就是指这种程序或规则没有真实约束力的状况。
  教育是全方位的事体,如果将权威或权力独尊或全能化在教育中完整复制,无论是为了何种目的,哪怕是最高尚的目标,必然导致教育中独尊无疑的各类标准判断泛滥。那么,学生除了需要死记硬背外,还能有想象、智力和行为上的广阔空间吗?无论是道德和人格、智力和知识上,还能有光明磊落地去超越老师或权威的动力和勇气吗?
  如果说以上的议论过于抽象和空洞,让我们来看几个实例。
  “不久前一次全国性的中学语文应试比赛,其中有一道填空题目是:太阳出来了,冰雪____。试题提供的标准答案是:太阳出来了,冰雪融化了。填其它内容均不得分。一位来自广东湛江的考生填写到:太阳出来了,冰雪在广东湛江没有。结果被判零分,还有一位考生答道:太阳出来了,冰雪放在冰箱里,也就没有融化。这个答案同样十分有创意,但也被判为零分。” (苗体君〈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人民文摘〉2003年第五期。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太阳出来”与“冰雪融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十分有限的,不是恒定的,因此这样的题倒是一种考察想象力和思维发散力的好题,但却把它弄成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标准题。这样的题也不是不可以搞成标准答案的题,但前提是必须给出程序或规则,因此答案的正确与否只是相对于特定的程序或规则而言的,离开了特定的程序或规则,答案就是不确定的。但是出题者并没有给出这种唯一答法的程序或规则,却规定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可见在老师那里,还是自己或权威第一,而不是程序或规则第一。
  再看一个国外的例子。2001年第五期《英语世界》上有篇叫《针尖上的天使》的文章,说的是一位学生不满老师对他的物理题答案判零分,认为自己应得满分。老师为什么要给零分?是因为这个学生没有按常规方法去答题。是这个学生没有领会或揣摩出老师的蕴涵意图,而无法按此意图去答题吗?也不是。这个学生就是想另劈溪径,突破用气压测量高度的方法。充当裁判的教授认为学生要求满分的理由充分,但答案不足以显示其物理学能力,所以主张应给予一次机会,并指出这次的规则:答案应显示某些物理学知识。这次老师给了几乎满分。这位学生不仅知道常规方法,还能设想出很多种更复杂的物理方法,去得出大楼的高度。最惊奇的,不是这位学生能设想出很多更复杂的方法,而是他有非凡的见解,认为很可能的最好方法,就是跑到大楼地下室管理员那里,对他说:这里有一个很不错的气压计,如果你告诉我这个楼的高度,我就把它送给你。
  且不说我们的学生有没有勇气为判分不公正去据理力争,也不说我们的老师是否会同意用请第三方当裁判的公平规则来解决这种争议,反正读到这里我有一种惊世骇俗的感觉:这的确是最简单也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这没有违反任何规则和程序。该题只说“借助气压计,指出怎样确定一座大楼的高度”,但并没有规定如何使用气压计来得出结果,因此通过用气压计与大楼管理员相交换的方式来获得有关大楼的高度,并没有违反规则和程序,也与道德无关;并且如果不是闲得无聊或找事解闷,人类的确也没有义务,在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行的情况下,非得荒谬到用更费力费时费神的不经济方式去解决问题。我相信,这种奇思怪想也只有崇尚规则和程序第一的美国学生,才有勇气想出来并敢表达出来,我们的学生即便闪现这种念头,恐怕连内心的道德关还未过,就被吓回去了。可见,道德也会杀智的。
  2003年的高考题是要求以〈智子疑邻〉的题义做文章,并且列了六条规则。有一位考生用现代诗歌的形式且只用了200多字就完成答卷。文章很好,新颖出奇,征服了所有的评卷老师,于是一致通过给予了满分。我不是学中文的,读那首诗更是觉得无懈可击,觉得答卷学生年纪轻轻,文字工夫却了不得。但是,当我发现高考答题规则中有“不得少于800字”的规定时,我只好改变一下自己的看法:文章再好,但违反规则,而且是禁止性的刚性规则,起码无法给满分。既然规则已立,评卷老师有何权力舍弃规则而给满分?更令人惊讶的是,此事以发现千里马似的欣喜口吻报道在新闻媒体上,却未见教育主管部门对此不守规则的评卷行为有任何异议。似乎在教育者及其主管者那里,对此也已习以为常,即便是自己制定的规则和程序,兴致所止,说违就违了,说破就破了。掌管教育的成人们自己都不把程序或规则当回事,而且还是自己立的程序或规则,的确不能指望我们的教育形成程序或规则第一的品性,无法要求我们培养的下一代会有信守程序或规则及主要以规则,来确定是非对错的内心信仰,从而形成严谨、自主和宽容的人文精神。
  我们的教育缺少这一品性,所以我们教育的天空,很难开阔起来,我们教育的功能也很难丰富完整起来;所以朱先生说的四大缺失,大概也在所难免。我们总是为我们没有获诺贝尔奖而焦虑,但在我看来,我们教育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恰恰是再正常不过了,而培养出了反倒不可理解了。不要小看我们教育上的这一缺失,这样的教育最容易培养出两类习气。

中国的教育缺什么?

2. 当前教育的普遍缺失是什么呢?


3. 当前教育的普遍缺失是什么?


当前教育的普遍缺失是什么?

4. 国家为什么要重视教育事业

人民要生活就得有产品、要产品就要生产、要生产就要科技、要科技就要有知识的工作者、教育培养有知识的工作者有了有知识的工作者医学、生产、文化都有了,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质,人的行为是思想决定的,所以国家要发展教育。

5. 你认为中国教育当前最缺少的是什么?

中国教育最缺的是学习真实世界以及超越的思想。 
首先,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教育系统是糟糕的或者失败的。我完全不这样想。从内容设置上讲,中小学的系统性学科设置还是很严谨,打下的基础也扎实,让学生有比较好的基础进入高等教育。重视语数外也是合情合理的,北大哲学系一位教授在《理想国》课上说: “阅读能力和逻辑能力就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能力,高考看重语文数学完全没毛病。”


从形式上讲,高考制度也算是公平合理,虽然僵化,但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凭能力脱颖而出,而不需要比拼父母对大学的赞助,即使穷学生机会在变少,但有钱人也不能随意操作。 


其次,我也观察到中国的教育体系一直在革新。有的时候革新的方向是好的,有的时候革新的方向矫枉过正,或是带来新问题,但总体而言,革新一直在进行,并没有停滞不前。减轻学生负担、调整选课制度、扩大自主招生,教育部门也一直在出台新政策,并不是铁板一块。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从广阔、真实的世界舞台出发,带着思考走入日常学习。视野与志愿会增加孩子的责任感和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理解学校的学习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应对人生;让他们理解人类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主动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与使命,从而对学习和成长获得内在激情。

你认为中国教育当前最缺少的是什么?

6. 中国的教育事业存在哪些弊端?

其实现在中国的教育事业我感觉有很多弊端,应试教育,只能造成学生高分低能,比如有很多名牌大学生,出来以后连衣服都不会洗。
还有俗话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都是说明,现在中国的教育只针对分数,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分数能决定学生的命运,甚至能决定一家人的命运,有多少学生承受不了高考的压力自杀的?有多少学生变疯的?学习知识必然重要,但是学生今后作为国家的接班人,必定要“面面俱到”不能只靠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

7. 你认为中国当前的教育最缺少什么?

最缺的就是课外实践教育,现在的孩子大多只会在教室,家里埋头苦读,缺少了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很多大自然的规律他们都不懂,最后只会学习
在蓝天下的大学校里给孩子们上思维课,引导孩子去观察感受自然界中生动形象的画面、现象和事物,引导孩子们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各种联系,发展孩子的智慧。让孩子们倾听自然界中的旋律,从中学会领悟大自然的声音,并在自然界中引导孩子们欣赏乐曲,发现音乐的旋律美。并积极创造美。
还让孩子们比较辨别各种色彩的图案,比较、识别各种植物、动物。
在郊游的过程中,我们特地组织小学生参观农民种植、追肥、除草、耕作等劳动场面。农民伯伯挥汗如雨地辛勤劳作,拖拉机、收割机、抽水机等隆隆的机器声,都给孩子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孩子从小要多出去看看走走这样的孩子会自信。很现实的问题一个孩子从小爸妈带着爬爬山看看博物馆,一个孩子从小在家他的眼光也就家这一片就像井底之蛙一样,想想如果别人的孩子谈论什么什么地方好看什么什么地方美食很好而你的孩子却只知道玩手机和家里的那点事情慢慢的这个在家的孩子就会自卑。

你认为中国当前的教育最缺少什么?

8. 中国教育缺什么

1.素质教育的口号化
2.成人职业教育的困境
3.计划生育导致教育分流的困难
4.智力的严重过剩而情商意志力缺失
5.兴趣,创造力的培养
6.科目的单一和标准化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