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的学院简介

2024-05-19 03:44

1.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的学院简介

1、教学科研成绩显著。目前学院所拥有的硕士点有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研究、现当代民族区域经济研究和中国城镇发展研究等研究方向;有旅游管理、历史学、博物馆学和民族学4个本科专业和1个旅游管理专科专业。学校的旅游与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具有旅游规划资质)、旅游策划设计中心、生态旅游研究中心、世界遗产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挂靠我院。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是省级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院校本科专业评估中获得优秀的专业和学校的本科示范建设专业,也是四川省教育厅确立的民族地区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历史学、博物馆学、民族学专业是各高校历史学和民族学两大类学科众多硕士研究生点的生源培养和输送地。其中,历史学学科是该校自1951年建校时就设立的学科专业。学院教师主持或参与主研了国家级、省部级和其他的纵向科研或教改项目,以及许多横向科研项目,并形成专著或论文、调研报告等科研成果,其中有些获省部级或校(厅)级科研成果奖;学院依托旅游与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近年来完成了地方政府或景区等企业委托的旅游规划、策划项目30余项,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学院主办或参与协办了多次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许多专家教授参加了国际国内的各类学术会议;也聘请世界旅游组织专家霍金斯先生等外国专家和魏小安、王大悟等国内专家到学院讲学。2、学院拥有一支较强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建设的人才队伍。学院有一支包括教授、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讲师和助教(含助理实验师),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其中90%以上教师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有3位教师分别为四川省旅游协会、四川省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和四川省旅游协会导游分会的副会长;有12位教师为国家导游资格面试四川省的主考教师,2位老师被旅游规划甲级资质单位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聘为规划设计研究员,4位教师为四川省星级旅游饭店评审员,3位教师为四川省旅游景区A级评审检查员,一位教师获“绿色环球21”组织颁发的“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咨询师”资格。同时,学院还聘请了魏小安、王大悟、何建民、冉光荣、白庚胜、杨福全、杨振之、章小平、樊建川等知名专家学者和业内管理或研究方面的精英人士为客座教授。3、学院学生工作成绩斐然。招生和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名列学校各专业前茅。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2009年校园舞蹈大赛、辅导员风采大赛等高水平的竞赛中,我院师生均以突出的成绩获得大赛第一名。西南民族大学的学生社团旅游协会、汗青史学社、《游历天下》杂志社、《旅游与历史文化》报刊等学生社团由我院主办,学生社团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色。学院连续四年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有3项学生创新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如全国英语竞赛、全国ITAT大赛等,特别是参加2009年“开元杯”全国首届旅游院校饭店服务技能大赛中取得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共6名学生参赛)、优秀组织奖的佳绩,团体部分全国第五名,西部第一名。另有8名同学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均获得“金牌主管”或优秀志愿者荣誉,并获得北京市旅游局和奥运村的表彰奖励。多项学生创新成果在省级比赛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四川省导游风采大赛、旅游艺术设计大赛、舞蹈大赛、演讲比赛等);我院学生社团和班集体及学生多次获得省级等各类表彰奖励。4、学院办学条件优越,有较好的实验实习等硬件设施和条件。建有面积达1315平方米的民族文化与旅游管理综合实验室(包括藏族、彝族、羌族文化特色的客房、旅游规划设计室、茶文化实验室、模拟中西餐厅、模拟导游、模拟旅行社、民族旅游商品设计及陈列室等二十多间),给学院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投入使用以来,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数十门实践(训)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增加了就业竞争力,拓宽了就业渠道。实验室多次接待各级领导、嘉宾、兄弟院校前来参观、考察,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学校地处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三大最佳旅游城市之一、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实验区的成都市,该市拥有众多的旅游地、遗产地、历史文化古迹,以及各类博物馆,这些为我院的教学科研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5、学院开门办学成绩突出,在四川省及西部地区旅游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声誉。办学经验在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旅游学科建设研讨会”上作大会发言交流,并在旅游界影响最大的刊物《旅游学刊》上发表。西南民族大学马瑞卡国际酒店·物业管理学院也挂靠我院,学院与省内外旅游管理部门、景区、宾馆饭店和旅行社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习条件。6、学院还全面参与了多项省内外的旅游业务工作。除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的旅游规划、策划项目以外,连续多年承担并完成了四川省导游资格考试的专业培训,主持培训大纲及教材的编写工作;参与了四川省的星级旅游饭店评审和A级旅游景区(点)评审工作;连续2年承担并完成了国家旅游局援藏导游人员的短期专业培训工作;多次主持完成了成都市导游年检培训与考试;参与了四川省林业厅与保护国际起草的《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标准》评审工作;与九寨沟管理局联合,主办了“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多次参与政府旅游管理干部和旅游企业管理人员,以及旅游从业人员(包括四川甘孜州、成都市等地开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的村民)的培训工作;与中国饭店协会共同举办“中国饭店业准职业经理人执业资格考试”培训和认证工作;并受原劳动部有关机构的全权委托,制定编写了《旅游咨询师职业标准》和《旅游咨询师培训教材》,为推出“旅游咨询师”这一新职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完成了四川省甘孜州委托的全州内文物普查的任务;参与了地方的博物馆建设的策划工作。另外,学院还与中国世界遗产研究会、保护国际、绿色环球21、乔治·华盛顿大学、德国爱伯特基金会等机构或非政府组织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在国内外旅游界已经建立起良好的声誉。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的学院简介

2.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组织机构

学院党委黄泽文书记罗朝斌副书记李小红副书记学院行政黄贤全院长黄泽文副院长何金元副院长张 文 副院长邹芙都 副院长行政办公室肖世洪 主任蒲燕秘书教务办公室杜林泽本科教学秘书姜帅预科教学秘书学生工作办公室李瑞 2010级本科辅导员谢 欧 2011级本科辅导员李蓉若 2012级本科辅导员李小红 2013级本科辅导员李 立2014级本科辅导员李苹研究生班主任罗朝斌 2013级骨干班辅导员蒋朴 2013级骨干班辅导员高 倩 2014级预科辅导员网络教育办公室彭前胜主任资料室蒲燕资料员历史博物馆邹芙都馆长卞兆明馆员教学机构中国史系陈一容(系主任)世界史系吴建华(系主任)历史教育系曹华清(系主任)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田阡(系主任)民族教育系孙卫红(系主任)科研机构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所)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亚研究所伊朗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于右任研究中心

3.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师资力量

教授张守广、李海峰、黄贤全、田阡、邹芙都、郑家福、张文、张明富、吴建华、杨如安、杨光华、徐松岩、徐难于、潘洵、马强、冀开运、陈宝良、陈一容、黎小龙、蓝勇、蓝勇、卢华语副教授朱圣钟、黄秀蓉、马剑、朱乃明、王勇、曹华清、曾现江、曾小勇、袁从秀、喻小航、温翠芳、谭刚、孙运君、孙卫红、裴丽丽、卢炳惠、李文学、李世平、何开丽、何金元、郭川、苟翠屏、范奎山、邓云清、卞兆明、赵国壮讲师文培林、蔺焕萍、蒋娜、付玉强、邓刚、蔡谦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师资力量

4. 西南学院大学的学院简介

大学的简称为“西南大”“SGU”。学部*学科西南学院大 学设有神学部(神学科)、文学部(英文学科、外国语学科)、商学部(商学科、经营学科)、经济学部(经济学科、国际经济学科)、法学部(法律学科、国际关系法学科)、人间科学部(儿童教育学科、社会福祉学科)、国际文化学部(国际文化学科)、大学院设有法学研究科(博士前、后期课程:法律学专攻)、经营学研究科(博士前、后期课程:经营科学  专攻)、文学研究科(博士前、后期课程:英文学专攻、法国文学专攻)、经济学研究科(硕士课程:经济学专攻)、人类科学研究科(博士前、后期课程:人类科学专攻)、国际文化研究科(博士前、后期课程)。

5.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办学理念

我院已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己办学风格和反映时代特点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办学理念:以生为本,学术立院,革故创新办学理念是大学理念的核心,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具有承传性。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充分反映时代的特点,具有时代性。我院的办学理念:以生为本,学术立院,革故创新,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并融入了时代的内涵。大学的使命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大学是研究学术、创造新知的殿堂。办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发展个性、养成创造能力营造优良的环境。而要使学生具有创造力,教师必须进入学科前沿研究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教学不是程式化的知识灌输,呆板的照本宣科,而应是智慧的启迪。有一流学问的老师,方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而要使大学成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地、知识创新的殿堂,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不断地改革,进行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消除不利于创造人才培养的观念障碍、制度障碍、体制障碍。办学指导思想:以德治院,依章治院,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树品牌,以创新求发展要办好一所大学、一个学院,指导思想是否明确、是否符合时代要求,至关重要。因为她在办学过程中起着导航的作用,规定着办学的方向,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大学或学院的品位。我们的大学是社会主义的大学,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依法办学,依法(章)治校(院),营造公平、公正,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以利师生创造力的发挥。同时,一所大学、一个学院要在校(院)际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成果的质量,并结合自身的办学历史和区位特点,分析相关学院办学优势,在特色上下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铸就知名品牌。而学院要永葆活力,占领相关领域的制高点,保持自己的优势,唯一的途径就是与时偕行,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学院发展的不竭源泉。办学思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障要把一所大学、一个学院办大、办强,其关键是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对于一所大学、一个学院而言,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这两个方面。因此,必须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置于学院工作的中心地位。而要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于学院,犹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只有双翼坚实,学院才能凌空展翅,腾飞万里。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办学理念

6.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学院简介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以21世纪世界最卓越的管理范式“家庭、学校、军队”为指南,以“立志、立德、立功、立言”的院训训导青年才俊。学院着力进行文化学、社会学以及文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研究,以全新视野为各类服务对象配置最优秀的文化资源,拓展各种文化资源的整合传播与社会服务。学院在为党政机关、各类大中型企业及事业单位培养、输送高质量的文化与社会管理人才的同时,力争把尽可能多的学子送上更高层次的学习深造平台。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拥有专、兼职教师、外国专家8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2名,硕士生导师16名,教授、副教授60余名,8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现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首届明德教师奖1人,重庆市教学名师1人,加拿大政府加拿大学术研究特别奖获得者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人,中国公共关系教育20年十佳杰出人士大奖1人,重庆市科学技术带头人2人。学院正集中实力,汇聚海内外学术精英,夯实学科建设基础,优化学科教学质量,塑造社会服务品牌。学院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成果丰富、研究经费充足,拥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优美的教学科研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学科研究上力求保持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已与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相关学术界以及国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数十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实质性的交流合作关系。本院教师先后承担、主研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各种横向课题50余项,获省部级奖10余项,出版专著及教材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文化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组织文化学、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与组织形象设计等多个学科。特别是公共关系与组织形象设计、组织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在西南地区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部分研究成果已经产生了显著的学术影响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学院注重文化育人,重视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渗透,通过文化、环境和管理育人,已形成一套以学院院训、管理模式为核心的独特的学院文化,并渗透到学院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已经在广大师生中形成了广泛认同,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向。学院注重学生社会实践技能的培养,建院以来已逐渐形成彰显学院文化的系列特色活动如“X·2工程”、“周末文化广场”、“阳光社工协会”、“Role剧社”、“演讲角”等,这些活动广泛深入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院在以本科教育为中心和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基础上,积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在各类社会培训方面特色突出。学院遵循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整合海内外相关优势资源,并遵循立体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教育理念,着力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服务。 秉承“立志、立德、立功、立言”的院训和“家庭、学校、军队”的办学模式,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保障、学术创新为支撑,全院上下齐心协力,顽强拼搏,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西南领先、全国知名的一流水平学院目标迈进。

7. 西南大学文学院的办学历史

西南大学文学院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学风优良,享有盛誉。其前身为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而西南师范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川东师范学堂,所以西南大学文学院的办学历史根源也可以追溯到1906年创办的川东师范学堂。学院从发源到现在的历程如下: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1906年4月18日),清政府在重庆正式创办了第一所正规的师范学校——官立川东师范学堂。 民国二年(1914年),川东36县联合设立的川东师范学堂改名为“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民国十五年(1928年),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濒临倒闭之绝境。刘湘决定将西南大学停办,遭到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校长甘绩镛召开维持会,讨论学校存废问题,会议决议,学校继续办理,并改组维持会为校董会,道尹为会长。同年,提出校训:“含弘光大,继往开来”。民国十九年(1931年),川东师范改名为“川东联合县立高等师范学校”、增办二年制高等师范的专案。民国十九年(1931年)1月,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奉令改名为“川东共立师范学校”。 民国二十年(1932年)秋,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在校内开办乡村师范专修科和中心农事实验场。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2月,川东共立师范学校乡村师范专修科迁至磁器口。  7月,四川省政府拨款4万元,将乡村师范专修科改为四川乡村建设学院。与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分开,成为一所独立的高等院校。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8月,四川省教育厅将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改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建国后,1950年,以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为主体,分别组建了西南师范学院和西南农学院。 两个学院的国文系随之合并为西南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重庆大学中文系并入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56年更名为汉语言文学系。1985年,西南师范学院和西南农学院分别改名为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7月成立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伴随着西南大学的诞生,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名为西南大学文学院,揭开了文学院发展的新篇章。

西南大学文学院的办学历史

8.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介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在四川大学最古老的系科——历史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下辖历史系、考古系、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博物馆4个系所和城市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东西方社会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长江文明研究中心、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系国家教育部首批博士与硕士授权点单位、“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及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