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呢?

2024-05-17 19:42

1. 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呢?

碎银是指比较散碎、大小、重量、形状没有规格,大小多少不一的银块,和铸造成固定形状、重量的银锭相对应。
和电视剧里不同,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以铜钱作为流通货币,白银和黄金之在小范围内流通,到了明代,白银才正式称为货币,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白银是采用重量来计量,而不是银币形式。以重量计量的后果就是一个银锭是可以任意大小,并且可以分割使用的,于是这就产生了碎银。

当时的银锭通常由银楼、钱庄铸造而成,比较常见的是元宝型,偶尔也会有银条、银块之类,大多在一两以上成整数。少数的锞子不足一两,但是一般也是按钱来取整,这也是一种碎银。
《红楼梦》里第53回贾府过年时准备押岁锞子,220个押岁锞子共153.67两,平均下来每个只有7钱左右,成色不一,样子有梅花形、海棠形等等,这就是一种碎银。
另一种碎银是使用中产生的。

在明清,一两银子通常等于1000枚铜钱,这个其实是很大一笔钱了。像《儒林外史》里提到,万历中期,一户平民日常最低开销大约是50个铜钱,去餐馆吃饭大约只需要一钱五分银子。
所以很多时候,一个银锭通常会超出想购买的东西价值很多,这个时候要么店家用碎银、铜钱找零,要么就是从银锭上剪下所需的分量,这就产生了碎银。古代有一种小型的杆秤叫戥子或戥秤,比较精密,专门用来称量金银等小型贵重物品。店家一般都会备有戥子,用来称量剪下来的碎银分量是否正确。

当然,有的场合也不会这么严谨,比如《红楼梦》里有一回宝玉请大夫给晴雯看病,要一两银子车马费,麝月随手拿了一块碎银,一个婆子说这是5两的银锭剪的一半,起码有2两,现在没剪子,让换一个,麝月没在意,还是给了。
碎银的一个大麻烦是大小、重量太随意,而且因为各家银楼银子的成色还有所不同,虽然有经验的商家大致能看出成色的好坏,但是碎银一多还是很麻烦。所以有些人碎银攒的多了,就会重新去银铺熔铸成银锭。银匠会在熔铸时打上银铺名称、银锭成色等标记,方便使用查验。
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一书了,秦重看上了王美娘,一夜花柳费需要10两银子,于是将自己攒的碎银到对面的银铺去称了一下,一共有16两,铸了一个10两的大银锭,又铸了一个1两8钱的小锭,其他的都重新收好。

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呢?

2. 古代的碎银子究竟是怎么来的?

大家平时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能够看到古代的人在买东西付钱的时候会扔给商家一个碎银子。但是有的时候看到别人又拿出很大一块银锭子,所以就想知道古代的交易到底是什么样的,到底是要用大的银子还是用碎银子,二者之间又有什么区别?这些碎银子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些碎银子要么是把整个的银子给剪碎,要么就是在采集银矿的时候直接做成的。
一、碎银子是如何出现的
在古代的时候,银子一直都是主要的流通货币,虽然有的百姓也会用铜钱来作为货币,但是铜钱是用来小额交易的,而银子则是用来大额交易的,只有在那些消费非常巨大的高档场所里面才会用银子进行交易。银锭子在制造的时候有独特的规格,官府还有钱庄,为了能够更好的去储存和运输,一般都是把银子造成整块的银锭子上面还会刻上一些时间和重量。但是这些大的银子重量实在是太重了,价值也太高,并不能够用来日常的交易,所以就出现了碎银子。
二、碎银子的来源
碎银子的来源其实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把整个的银锭子给剪碎用来交易,另一种就是古代的官府在采集银矿的时候,直接把那些细碎的银块给练出来,或者把一些银子制作而成的器皿给踩扁或者摔碎当成碎银子来使用。这也是为什么那些碎银子的大小重量还有形状全部都不规则,也不统一比较散碎,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碎银子。这些碎银子在结账的时候是按照重量来买东西的,所以碎银子一般都是论块儿的,而不是像银锭子一样论锭。在古代的时候,如果家里面有几个整块的银子,简直就是过上小康生活,除非拿去买房或者是买地,不然的话都会把这种大的银锭子当成传家宝一样给存起来,平时都是拿铜钱,或者是碎银子来交易。

3. 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

古代人一般用铜钱,如果消费很高的话,会使用银子,而一大块银锭带在身上肯定不方便,那么这个时候会怎么做呢?当然是带些碎银子,那么又有一个问题了,碎银子怎么来的?下面列举几种碎银子的来源。
首先呢,第一种方法就是把整块银锭剪碎了用。有很多人会直接将整银子掐碎,或者在整块银子上掐掉这个小角。古人交易的话,如果是小的集市啊摊子啊基本都是用铜钱来交易,人家也没办法给你用银子,除非你非常豪的不要零头了,但是如果你是去了需要用到银子的地方,一般店家都有秤的,像这种地方都是档次比较高的,比如一些茶楼啊、酒楼啊、青楼啊什么的,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银子成色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商家还要换算成色之后来计算,不过如果你遇到一些厉害的商家,有些人差不多凭经验手感就能说出你的碎银子是几斤几两,当然了,一般都是两啦。所以有多厉害你能感受到了吧。
第二个就是市场流通啦。这个不能从根本上解释碎银子的由来,但我觉得也是你手中持有碎银子的原因之一吧。打个比方,你是个商人,一些客户到你家来消费,没有小票子,只能给你碎银子。或者仆人给地主打工,薪水比较少,地主不可能给仆人一锭银子吧,所以碎银子也就出现了。
一般老百姓的日常交易很少使用大锭银子,最多就是用点散碎银子而已。
明清的金银比价波动
明清大部分时候,金银比价是一比八、一比十,清朝后期达到一比十五的样子。
仅就白银与铜钱的比价而言,一两官铸纹银(假定这种白银的成色为九五零,也就是百分之九十五的含银量),简单而言大抵可认为,一两银子大致上可兑换一贯钱(一千文),然而实际的古代社会中,一贯钱也是有大贯、小贯之分(小贯,可能一贯钱只有一百文,也可能一贯钱可以有六百文、七百文,这都是说不定的事情,各地习惯不同),何况铜钱跟铜钱的市面实际价值也不一样,一两铸造合格、制造精良的官银有可能可以兑换一千文、两千文、三千文、四千文铜钱都不希奇,因为铜钱有朝廷官铸,有私铸,一个朝代各个皇帝在位时候分别铸造的不同批次铜钱,质量品相千差万别,并不统一,所以一两银子能换多少铜钱,根本没有标准划一的答案。

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

4. 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古人是用类似中药房里面称药那种【戥子称】称量碎银子,实际上市面流通的碎银子成色不一,还要逐一换算成色——当然付钱的消费者如果信不过店家,还可以找公估局作中介人评鉴银子成色。

古代商人如果离开本地A,去外地B贸易,他带到B地的A地铸造的银子,在B地直接使用则是“不合法”的银子,那么这个商人有几个途径可以使用A地铸造的银子:

一是在B地找当地商会承认的银楼、炉局,按照当地的习惯成色、重量标准,重新改铸银子,他需要为此额外付出火耗成本,并承担由此增加的成本;

二是他找B地的A地商会会馆,进行银子兑换,将其携带的A地银子兑换成当地通行的银子;

三是认同当地店家对成色的估计,以当地店家估计的成色进行交易,而这个商人显然会承受由此产生的损失。

四,这个商人可以使用某个票号、钱庄的汇票、银票、钱票,但需要支付票号、钱庄的手续费。

一般老百姓的日常交易很少使用大锭银子,最多就是用点散碎银子而已。

5. 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碎银是指比较散碎、大小、重量、形状没有规格,大小多少不一的银块,和铸造成固定形状、重量的银锭相对应。和电视剧里不同,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以铜钱作为流通货币,白银和黄金之在小范围内流通,到了明代,白银才正式称为货币,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白银是采用重量来计量,而不是银币形式。
以重量计量的后果就是一个银锭是可以任意大小,并且可以分割使用的,于是这就产生了碎银。当时的银锭通常由银楼、钱庄铸造而成,比较常见的是元宝型,偶尔也会有银条、银块之类,大多在一两以上成整数。少数的锞子不足一两,但是一般也是按钱来取整,这也是一种碎银。

《红楼梦》里第53回贾府过年时准备押岁锞子,220个押岁锞子共153.67两,平均下来每个只有7钱左右,成色不一,样子有梅花形、海棠形等等,这就是一种碎银。另一种碎银是使用中产生的。在明清,一两银子通常等于1000枚铜钱,这个其实是很大一笔钱了。
像《儒林外史》里提到,万历中期,一户平民日常最低开销大约是50个铜钱,去餐馆吃饭大约只需要一钱五分银子。所以很多时候,一个银锭通常会超出想购买的东西价值很多,这个时候要么店家用碎银、铜钱找零,要么就是从银锭上剪下所需的分量,这就产生了碎银。

古代有一种小型的杆秤叫戥子或戥秤,比较精密,专门用来称量金银等小型贵重物品。店家一般都会备有戥子,用来称量剪下来的碎银分量是否正确。当然,有的场合也不会这么严谨,比如《红楼梦》里有一回宝玉请大夫给晴雯看病,要一两银子车马费,麝月随手拿了一块碎银,一个婆子说这是5两的银锭剪的一半,起码有2两,现在没剪子,让换一个,麝月没在意,还是给了。
碎银的一个大麻烦是大小、重量太随意,而且因为各家银楼银子的成色还有所不同,虽然有经验的商家大致能看出成色的好坏,但是碎银一多还是很麻烦。所以有些人碎银攒的多了,就会重新去银铺熔铸成银锭。银匠会在熔铸时打上银铺名称、银锭成色等标记,方便使用查验。

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一书了,秦重看上了王美娘,一夜花柳费需要10两银子,于是将自己攒的碎银到对面的银铺去称了一下,一共有16两,铸了一个10两的大银锭,又铸了一个1两8钱的小锭,其他的都重新收好。

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6. 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古代人一般也是用铜板消费,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铜钱,当然了如果买的东西比较贵重的话就得使用银子了。就比如我们买个火烧用三张一块钱,这一块钱就比喻成一个铜板,那我们准备买个奔驰呢,就需要准备上万铜板。那也太重了所以就产生了银子。
银子跟铜钱又产生了碎银,把整块银锭弄碎了用。有很多人会直接将整银子剪碎,或者在整块银子上扣掉一部分。古人交易的话,如果是小的集市啊摊子啊基本都是用铜钱来交易,人家也没办法给你用银子,除非你非常豪的不要零头了,但是如果你是去了需要用到银子的地方,像那种档次比较高档的店家都会有秤。
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银子成色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商家还要换算成色之后来计算,不过如果你遇到一些厉害的商家,有些人差不多凭经验手感就能说出你的碎银子是几斤几两,当然了,一般都是两啦。所以有多厉害你能感受到了吧。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铸造时,就挖一个小坑,将银汁浇在小坑里;这样小块的碎银子就出现了,而且使用也比较方便。这个真的是不可思议了。

7. 古代的碎银子,都是从哪里来的?

古代的色银子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直接把整锭的银子剪碎。或者是把家里的银质器皿砸成小块儿的银子。

第一,把整锭的银子剪碎
现在的人受到影视剧的影响,都认为古代的人花钱的时候主要是用银子。其实不然,古代的老百姓买东西的时候主要以铜钱为主。因为银子的价值比较高,只有再买贵重物品或者是价格比较高的东西的时候,才会用到银子。
所以说在古代的时候,只有富贵人家出门才会经常花到银子,普通老百姓的话很少会花到整定的银子。
可是出远门的时候带很多铜钱又非常的不方便,所以古代就出现了银匠这个职业。
老百姓如果用到小块儿的银子,可以拿着自己家里整块的大银子去银铺,让银匠把这些银子融化掉,然后再重新炼制成小块的银子。
除此以外,老百姓也可以将小块的碎银子用剪刀剪一下,剪成更小的碎银子。

第二,将铜制器皿剪碎
老百姓除了会将大块的银子拿到银匠那里融化成小银子以外,他们还会将家里的银质器皿剪碎剪成小块的银子。之所以可以这样做是因为纯银非常的柔软,完全可以用铁质的剪刀剪碎。
如果把银子拿到银匠铺的话,银匠肯定会收取一些加工费。而老百姓的生活都比较节俭,他们不愿意掏这些加工费,所以就会把家里能自己剪碎的东西用剪刀剪一下。
可是一些富贵人家就不同了,富贵人的银质器皿是不会轻易剪碎的,他们怕招来别人的笑话。
富贵人家一般会将自己家里珍藏的大元宝拿到银处里面融化成小银块。

总结:古代的碎银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将银质器皿剪碎。还有就是把家里整块的银子拿到银匠铺,让银匠把这些银子融化成小块的。

古代的碎银子,都是从哪里来的?

8. 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碎银 [suì yín]
碎银,是一个汉语词汇,出自《琵琶记·拐儿绐误》,解释为散碎的银子,份量多少不一。含义:散碎的银子,份量多少不一

出处:《琵琶记·拐儿绐误》
古代人使用的钱,一般都是铜钱,银子,和金子,而看电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银子很多时候都是碎的,那这些碎银都是怎么产生的呢?
第一种说法:很多人会直接将整银子剪碎,或者在整块银子上扣掉一部分。
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银子成色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商家还要换算成色之后来计算,不过如果你遇到一些厉害的商家,有些人差不多凭经验手感就能说出你的碎银子是几斤几两,当然了,一般都是两啦。所以有多厉害你能感受到了吧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铸造时,就挖一个小坑,将银汁浇在小坑里;这样小块的碎银子就出现了,而且使用也比较方便。看完这些你是不是难以置信?
银子的价值是非常之高的,像是一两银子就可以换到2000个铜板。普通人吃一顿饭,最多也就是100个铜板。
所以但凡用碎银子结账的人,一般只会多给不会少。而且在古代生意的人常年出门在外,天天拖着几千甚至几万个铜板长途跋涉到外地,估计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已经被累死了。

最重要的是碎银子方便携带,有的人不需要去到很远的地方。但是又要消费高一点,这就可以携带碎银子。这样又不会像使用铜板这样一下子带几千个,又不用带一整锭重重的元宝,还不知道该放到哪里。
万一那天倒霉遇上小偷或者是打劫的,还不至于损失那么多。除此之外,碎银子流通到了钱庄为了节约空间和方便储存。
会有专门的人这些碎银子用高温熔化成银水,倒置在模器中等待冷却,就会铸成不同重量。不同价值的银子,然后重新流通到市面上。

但在普通的老百姓家里,一般都不会有成块的完整的一块元宝。元宝的价值很高,只有富贵的人家中才会有。
至于一般家庭都是以碎银子居多,但是即使这样在家庭日常的衣食住行里都不会用到散银子,都是以铜板为主。只有在家里有人娶妻,嫁人,过寿,办丧,置办宴席等一些大事情上才会动用到银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