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2024-05-24 00:43

1. 为什么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唐宋时代如李清照之类才女辈出没招来什么非议,就连撰写《女诫》的才女班昭,自己读书识字不说,还要求女儿也各写一通,看来她的女儿们也是读书识字的;宋代的司马光反对女子作词颂乐,也反映当时社会上很流行女子赋诗作词的。这些你自己列举的例子倒可以证明一二。  这不仅仅是网络时代。喊了几十年的“妇女解放”口号,今天,也算是发展执行的可以了。  古时,为了束缚女人们,才有了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大凡有点才华,会吟诗做对的也大都被批为青楼中人了。只是,有个疑问?妓女便不是人了?如果没有男人的欲望,何来青楼?每每所读书上说写青楼勾栏之类生意兴隆,富商书生之流,甚至于贩夫走卒都知道野花比家花香。况且还有三妻四妾这种名言正顺的制度存在。他们岂不乐焉?这全怪罪于有才的妓女?她们的养生职业在那放着呢。  说崔莺莺,如果没有张生的进一步纠缠,有这样的西厢发生吗?最后解决问题的不还是女人红娘?你再想想陈世美。想想那个属于男人的问题。  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女性虽然也解放了。但某些现象仍然存在。  三毛有才,张爱玲有才,萧红有才。才女发生的悲剧离开男人了么?薄幸的好象大多是男人。  不可否认,象卫慧这样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也存在。但更多的存在着用才能写作,用自己的方式和经历写作的。不能用一个点就来表示一个平面。  你声明,你这里所指的“才”是才能,因为现在都实行义务制普及教育了,再来说女人不识字肯定被笑掉大牙的。同样道理在这个什么都急速发展的时代,女人们不仅仅是守在家中为家庭妇女了。还要和男人们一起出去发展事业,走自己的路。自己养活自己。用自己的才能智慧和能力来体验自己,来实现自己。如果无才了,怎么做?竞争存在在两性之间。不因为性别的不同而改变什么。  我们普通的才女们。现在是网络时代了,普通的才女们都会发个帖子写点文章什么的,网络对她们的诱惑就太多了。女才子们就因为“学识渊博”,所以才思想复杂,思想一复杂,便想得太多,想得太多便对现实容易不满,有道是“静极思动”,所以什么网恋啊一夜情啊便一触即发了,说川流不息虽然有点夸张,说前赴后继可能一点也不为过了。末了还口口声声地声讨有“贞洁观念”的男人们。  上面一段你的观点我不同意。发个帖子写个文章不能就说是思想复杂,对现实不满。有道是“一只巴掌拍不响”,更多的诱惑无不是男性的陷阱。女才子们思想复杂了,思考的多了。难免不会发现其中的虚幻和不可能性。掀起讨伐的还不是你们精神出轨的男人?  女人不能无才便是德。越简单越快乐指的是某些方面。绝对不是大部分或者全部。象今天喊的口号越堕落越快乐错误了吗?女人堕落的本源和过程究竟谁是罪魁祸首呢?或者什么是错误什么是正确什么是堕落什么是快乐的定义和分别谁能够下呢?  所以说,女人们,拿出你们的才能,前进吧!  然后大喊一句:我是才女我怕谁。

为什么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2. 为什么 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子无才便是德,实际上是古代社会男权女权争夺的一种社会结果。
  【读音】
  女子无才便是德——nǚ zǐ wú cái biàn shì dé
  【释义】
  旧道德规范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
  【出处】
  清·张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为未确。”
  【示例】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七章:“一位女士说女子也应该读书,痛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名言之缘起,按香港学者刘咏聪教授之研究,应是明人著作中已有此语。主要皆认为是明人陈继儒(眉公)之语:“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陈眉公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刘教授指出,其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严格的来说,并不是陈继儒自己说的,而是被陈氏收录在《安得长者言》一书中。所以应是陈氏引录“长者”辈所言。   刘教授进一步指出,这句话虽在晚明才诞生,但早已根植。传统的才德观正是它的土壤。“德重于才”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信念,不分男女。此外,中国人对于男性总是主张要以“德”为本,宁舍“才”而有“德”,故谓“男子有德便是才”。至于女性,中国人向来就不重视她们的才学,反而重视她们的“妇德”,而又深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类话。而这所谓“才”,广义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于以往中国女性生活圈子较窄,没有比诗词歌赋更能显示她们的“才”,故此“才”很多时候是狭义地指“文才”。   所以,刘教授认为,与其单单用现代的眼光,将“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说看成是对女性智力的低估和扼杀,不如从文化意义和社会背景去研究。只是,到了清代以来,由于女性识字能文者较从前为众,就开始有对女性“才”、“德”问题的讨论了。此亦是近代中国女性争取权利之前奏。
  [编辑本段]相关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台湾铭传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骆芬美副教授《印象‧女性‧历史》   三从四德   封建女子遵守的三种道德关系和四种德性。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 丧服子夏传》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   妇德谓贞顺(品德)   妇言谓辞令(辞令)   妇容谓婉娩(仪态)   妇功谓丝炱(手艺)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3. 为什么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才,个人的知识和能力。  德,个人的思想和修养。  自古以来,女子便应做些料理家务,伺候相公,照料老孺之事。此乃分内。因而大多才女,皆出生青楼,可与文人骚客舞文弄墨,终难登大雅之堂。悲也、命也。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话产生于明末。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统治阶级要加强对民众的控制(这种控制随着社会的不稳定而日益加强),所以要实行“愚民政策”,而首先实行“愚女政策”。同时,还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一是认为女子有才则易不贞。二是认为女子有才就会命运多舛。三是女子有才易短寿。女子才气太高,往往为上天不容,所以短寿——这似乎又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一个“根据”了。

为什么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4. 女子无才便是德吗

“女子无才便是德”。有些人很反感,说你这是纯粹的封建,压迫妇女,你怎么现在还讲这个?这个东西被打倒了100多年了。这句话是被误会的,那么它真实的意思是什么呢?首先我们知道,男子和女人是不同的属性,男子是阳性,就像天一样;女子呢,她是阴性的,就像地一样。那么阴性的、女子的、雌性的都有一个特性:是谦卑,是柔顺,是生养万物。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什么意思?简要地讲: 
第一,女子她有才,但她不显露自己的才能,尤其是在丈夫面前。丈夫,来显露,他是阳性的;女子呢,她是阴性的,她是谦卑。有德能,她不轻易地显露,看上去就像无才一样,那是她的德行。这叫什么?这叫妇德,谦卑之德,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女子无才便是德,还有一个什么意思呢?女子的天性就像大地一样,那么大地有什么特点呢?从地上我们拿起来一捧土,我就问大家,这捧土它是能吃啊?还是能喝呀?它还是能穿啊?都不能。没有任何才华呀,最朴实的莫过于这捧土了,就像我们农村的那个老奶奶、老妈妈一样,朴实无华呀,每天就是知道刷锅洗碗,料理家务,伺候老人,教育孩子,相夫教子。看上去,她好像没有任何特长,没有任何才华,女子无才呀。但是怎么样呢?恰恰正是这捧土,我们吃的粮食、菜,我们穿的衣服这是棉花啊,都是从地里面长出来的呀。说明什么呢?她没有才华,但是她能够让她的子孙、让她的丈夫变得非常有才华,她能养人呢。你看着她在家里面挺朴实什么都不会讲,你看看她的孩子,三个都是大企业家,她的丈夫是这个地区,这个乡里面的大善人。相夫教子,人家这一捧土朴实无华,但是她长养的都是最有才华的栋梁呀。根源就是伟大的女性她的那个妇德啊,那是她的天性啊。你会做女人吗?女子无才便是德,你懂什么意思吗?你不理解、你相反,从小啊,我有才能,丈夫打倒,孩子不管,那这个家就因为你家败人亡了。


钟茂森博士论“女子无才便是德”: 
古人重德不重色,跟现在人不同,现在是重色不重德。说老实话,真正重德的女子她一定不重色,她也不重才。有一句话大家可能都听过,但是都有错解,叫做「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无才不是说真的没有才,是她心里没有把才放在心上,这叫无才,心中无才,即使是才艺很高,她也不觉得自己有才,这叫无才,谦卑到极处。这个才就是德,她的德是什么?谦卑。很多人都把这个错解了,现在需要正名。这么好的东西你把它歪解了、错解了,把它打入死牢了,不去学习了,多可惜。 
如果说一个女子她很有才华、很聪明,聪明绝顶,超异常人,那并不一定代表她有妇德。那只是才,不代表德。如果对于这个才产生了执着,所谓恃才傲物,这往往有之,一个人有了才华了,他就会傲慢。没有才,他还挺谦卑的;一有才华了,他眼睛就长到了头顶上,看不见什么了,那倒不如无才。所以有句古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无才是什么?是说心中不能执着于这些才华。你一执着了,你心中有这一物,你这个傲慢心就起来了,谦卑立刻就没有了,没有了谦,其他的女德也就很难建立。所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是这么讲的,不是说叫你什么都不懂,不要学这些才华,不是。你要有德,你的才愈高愈好。你看像班昭,人家有德行,记载中说她是温柔细腻,具足女德。论到才华,她也是才明绝异,那是聪明的人,才华也是非常高,男子都比不上。最后还参政,帮助太后治理国家,是太后的老师,你说她没有才华吗?才华有没有这并不是最主要,最主要是有德。 


古德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女子之身,乃是贤才诞生之所,故尤为重要。一个国家想要有好的国民,必须有良好的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也是最初的教育,因此母亲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良母来自贤良的媳妇,贤良的媳妇来自受过伦理教育的女子。因此,女子是世界的源头,源头不浊,水流自然清洁。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教予为治平之本。而教女更为切要。盖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而其夫与子之不为贤人者,盖亦鲜矣。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当致力于此焉。一个民族的女性,正是该民族的文明之花,是该文明国家的国家之花。女性的教育,关系着个人的幸福、子孙的贤良,也影响着国运的昌隆与世界的和平。

5. 女子无才便是德吗?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有: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刻意压低女子社会地位、愚忠愚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等。面对这些糟粕的文化,我们要坚决抛弃。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世所公认的。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是需要我们舍弃的。只有对维护国家和谐稳定、繁荣昌盛的优秀文化,我们才需要继承,糟粕文化要坚决抵制和抛弃,这就是哲学上讲的“扬弃”。
刻意打压女子的社会地位,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封建礼教的特征之一,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封建礼教宣传女子无才便是德,要求女性待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修读三从四德,没事就做女红,千万不要读书认字。因为书读了也没用,古代科举也把女性“拒之门外”。可以说,古代为了巩固男性的社会地位是煞费苦心,无所不用其极。到了现代社会,国家已经“拨乱反正”,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
愚忠、愚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在古代,礼教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无条件服从,无论父母是对是错,都要服从。对自己的主公也是一样,只要绝对的执行,就是好下属。愚忠会成为家庭矛盾的直接导火索。一位袒护自己的母亲、无视妻子感受的丈夫,迟早会让你们的婚姻走到尽头。如果你的“大哥”带你做坏事,而你不去检举,只是盲从,迟早你们俩会一起坐牢。
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当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观念。现在强调“360行,行行出状元”,,每一行都可以干出成绩,不一定非得读书好才有出息。

女子无才便是德吗?

6. 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真正意思是:女子有才能,但不在丈夫面前显露,而是表现得谦卑,柔顺,这才是女子的德行所在。
出处:清朝张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为未确。”
译文:清朝张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说男人有德行便是才华,女子没有才华便是德行,这种说法很是不符合事实。

含义解析:
“德重于才”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信念,不分男女。此外,中国人对于男性总是主张要以“德”为本,宁舍“才”而有“德”,故谓“男子有德便是才”。
至于女性,中国人向来就不重视她们的才学,而重视她们的“妇德”,又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类话。而这所谓“才”,广义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于以往中国女性生活圈子较窄,没有比诗词歌赋更能显示她们的“才”,故此“才”很多时候是狭义地指“文才”。

7. 如何看待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应该是封建社会对女子的束缚,整个国家是皇权独掌,在家里父亲为尊,出嫁后便以丈夫为主,如果女子读书有学识,肯定不甘于凡事听从他人,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定会要求和男子平起平坐,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之中这是大不敬,不被世俗所容。以男权思想为重的人自然要提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言论了。
  
  
         女子不识字,思想自然容易被操纵,别人说什么就会信什么,从小灌输三从四德之类的言论,女子只会逆来顺受,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应该由自己掌握,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对男权主义者来说,女子只是任由他们摆布的木偶,这种控制也是他们畸形自尊的一种体现,用女子的顺从满足他们可笑的自大。
  
         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女性,我们可以读书,学习,有自己的追求,大部分的工作对性别的要求不是特别强调,现实生活中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女性,她们有才华,有魄力,做出了许多不平凡的成绩,这是时代的变革,历史的进步,那些陈旧的,甚至是错误的观念就让它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吧。

如何看待女子无才便是德?

8. 女子无才便是德?

哎呀,你们女孩子家家读那么多书干嘛?有个中专毕业证就不错了,找个稳定一点的工作了,做到20多岁,找个人嫁了,在家相夫教子多好呢?非得读这书读那书的,读了有什么用?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某人和我说的!
  
 之前在某部电视剧里听过这句“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个老太太教导自己的孙女要多学女工,简单认识几个字就够了,女孩子家家,围绕着丈夫妻儿锅台转的,学太多有的没的,终是白费了一番功夫。
  
  
 这让我想起来《红楼梦》里,黛玉初进贾府,来到荣国府,晚饭后贾母问读的什么书?林黛玉老老实实回答说刚念了四书。
  
 黛玉遂问其他姐妹们都读什么书。贾母道:“读什么书,不过认几个字罢了。”一会儿贾宝玉放学回来,兄妹相见。贾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只答:“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
  
  
 有人对这一段场景的解读是在贾母眼里,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在贾宝玉眼里,女子无才便有德,所以才想着给黛玉起名“颦颦”,且不说黛玉眉宇多有愁容,正应了“颦”蹙眉的意思,另外,颦,恐怕也有点像“东施效颦”里的颦。
  
  
 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以也有人觉得在贾母看来,女子固然是需要一定才能,不然也不会那么青睐王熙凤更不会让几个嫡亲孙女去读书识字了,而且通观全文,大观园里的女儿们都是才情颇高的。
  
  
 只是初次见人,若把所学的东西拿来说与旁人不免有显摆的嫌疑了。贾府是何等气派,都说缺少什么才会炫耀什么,正是才情不缺,才没有必要说与人听,因为在她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隋唐演义》第三十七回里写道: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才何必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叹为有才无德,为可惜耳。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
  
  
 意思是说,女人有才固然好,但如果有才却不恃才傲物,依然谦恭有礼,而不是随意炫耀,这就是女子的好德性。
  
  
 一个人在没意识到自己美的时候,才最美。
  
  
 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都在讲无物无我。无我,也即忘我的意思,对于我的一切得失无挂于心,这个应该没有人理解为没有我,我不存在,我消失的意思吧?
  
  
 而“无物”,也不是说真的就没有万事万物,哲学大家王阳明先生就曾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
  
  
 同样的,我们理解无才的时候是否也可以按照此理去体会呢?
  
 女子无才便是德,此无才非彼无才,做人做事达到忘我的境界才得大快乐。
  
  
 让那些举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人们继续错误着好了,道不同不相为谋。
  
  
 希望不会再有人被世人误会颇深的句子给伤害,遇见知音了最好,如若没有遇到,自己一个人,开门但看雨,闭门且吃茶,也很好。